探秘眉山码头•岷江篇⑩|褪去昔日繁华,沉淀岁月静好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7月26 17:33:48
大千世界,有水必定有岸,有岸必有码头。其实,码头是另一种岸,码头在岸之中,岸却是码头的前身,码头是岸的今生,他们交融在一起,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码头作为岷江繁华岁月最好的见证,此前,我们沿着江水的足迹,进行了详细介绍。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陆路的兴起,岷江水运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昔日繁华的码头逐渐冷清了下来。
虽是如此,人们对于昔日的水上生活,对于码头的感情却不减分毫,很多人有生之年都在做着与水运相关的事业,期待岷江水运重获新生。
▲老照片凝聚水运记忆。
逐渐远去的水上生活
青神人梁永清对于曾经在水上谋生的日子,他有着太多的不舍与留念,以至于现在都时常徘徊在岷江边,回忆过去在水上拼搏的岁月。
▲梁永清对眉山水运的明天有着太多的期待。
梁永清的父亲曾是一名纤夫,一直以来都在船上讨生活,他和纤夫们拉着几百吨的木船穿梭在青神、宜宾、乐山之间,工作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工作虽然辛苦,但他看着青神的货物被一船一船运输出去,一件件商品又被运回来,他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父亲的熏陶下,梁永清自小就喜欢在父亲工作的船上玩耍,他曾经多次跟着父亲的船一起到成都九眼桥一带,知道水上讨生活的不容易,但水上生活依旧深深地吸引了他。
1978年,梁永清如愿进入青神航运公司工作,只不过最开始,他没能成为期待的船长,而是公司的一名后勤,负责为船工们发放粮食。虽然如此,梁永清也有着说不出来的高兴。随着眉山水运的发展,青神的水运的运输工具也在逐渐改善,从木船升级为水泥船,再从水泥船升级为机械船。怀着不一样的心情,梁永清随船出了川,到了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到了繁华之地,这些城市的热闹在梁永清眼中只是过眼云烟,他关注的只有船只的变化,他看到了水运真正的繁华,无数载重上万吨的船只在他的眼前飘过。
▲岷江倩影。
“真希望眉山的水运也能那么繁华,真希望我们的船只也能载重那么多。”梁永清在心里默默定下目标,他希望能带领青神航运公司逐渐走向强大,引领四川水运的发展方向。说干就干,梁永清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而是一步步地努力着,从一名普通的后勤成长为青神航运公司的总经理。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梁永清大展拳脚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陆路运输的兴起,眉山的水运也日渐衰弱了,青神航运公司不得不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面对曾经的抱负,面对众多船工们的生计,梁永清不得不带领公司员工出川谋求生路。当时,重庆奉节一带产煤矿,要运输到沿海一带,需要大量的轮船,梁永清就带领100多号员工来到这里讨生活。为了能载更多的货物,来自青神的机动船两边都要拖3个木船,每个船舱能装200吨,这样一趟就能装在1000多吨,他们很多时候都是10多只船相连一起,穿梭在重庆奉节一带到沿海,在长江里留下了眉山人孤独拼搏的身影。
这群在外的眉山人一年当中只能回来一次,回来只能和亲人有两个月的相聚。两个月结束后,他们不得不离别亲人,再次踏上异乡的水域,辛苦自不必多说,但他们从来就不曾抱怨,因为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青神、乃至眉山的水运能重新恢复起来,那样他们就能在故乡的航道上讨生活了。可是,命运再一次给这群在外的眉山航运人无情的打击,20世纪90年代末,重庆成为直辖市,眉山航运人在奉节的谋生之旅也面临了诸多限制,他们面临着无活可接的困境,万般无奈之下,青神航运公司不得不解散,船工们也不得不结束水上谋生的生涯各自回家。
“在外的日子是孤寂又辛苦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一直坚持下去。”面对逝去的水上生活,梁永清说出了船工们的心声,如今,他们早已老去,只希望岷江这条黄金水道能重新焕发生机。
造船人的新期待
20世纪60年代,眉山的水运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与乐山相邻的青神水运更是风生水起,为了能让损坏的船只得到及时的修理和创造出自己的船只,青神渡管所决定培养一批造船人。
1961年,年仅15岁的宋明就被选中成为一名造船人,由于他文化程度低,一开始还十分担心学不会,不过正式学习的时候,倒也打消了他的疑虑。因为一开始学习的是木船制造,造船的师傅也讲不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全部的技艺都要靠手把手的教,徒弟们只要负责依葫芦画瓢就行。当然,作为新手的宋明是没有造船资格的,他除了跟着师傅学习,更多的时候都在和破船打交道,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船只出了问题,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因此他的背上多了不少晒伤。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过后,宋明终于明白了传统木船的制造工艺,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造船师。
▲瑞峰码头还在渡人。
传统木船沿用了几千年,它有容易损坏且维修成本大的致命缺点。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开始普及水泥船。水泥船顾名思义就是要用水泥将原来的木船底部包裹起来,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实则很不容易,只要比例稍有差池,都可能造成船只无法使用。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宋明不仅一边查字典学习了培训方提供的中文资料,一边还靠着字典的帮助逐字逐句地学习了外国人发明水泥船的相应资料,加上不断地学习摸索,他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水泥船的制造技术,将当时青神的木船全部加工。有了水泥船,青神渡管所的事业得以再上一次楼,也从此打开了船只制造的这门生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水泥船也终究被淘汰,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普及机械船,宋明也面临着从业以来最大的挑战。与以往制造木船、水泥船不同的是,机械船的制作不单只靠经验,更要靠物理原理才能完成。对于物理一词,宋明以前听都没听过,现在他不得不静下心来耐心学习相应的物理知识,一步步学习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内燃机理论这些原理。不仅如此,他还拿起铅笔跟着老师画草图,经过努力,他笔下的线条从最开始的歪歪扭扭变成了一幅幅标准的制船图。对此,宋明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他觉得自己得到了一次理论的提升,造船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他的名气就更加响亮了,来自眉山、彭山、夹江一带的人都要到青神渡管所购买船只。
造船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宋明心里只感到无比的甘甜,在他的眼里当时的眉山水运就像一幅画那样美丽,而他制造的船就是这幅画里最好的点缀,他小心翼翼地往画里置放船只。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已经造了200多只船。
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眉山陆路交通的逐渐完善,青神的水运全面走向衰落,青神渡管所曾经引以为豪的造船部门也不得不面临解散。由于不忍心看着苦学一身的造船手艺就此荒废,宋明在大家的同意下,买下青神渡管所里造船的设备,开始了独立的造船生涯。
由于早就盛名在外,宋明船只买卖生意倒是也没断过,不过他也能从买船的人群中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宋明失落地说:“来自眉山本地的买船人越来越少,买的也大多是观光船,眉山周边的市州来买船的人也逐渐少了,现在客户大多来自成都、重庆一带。”
虽然,宋明的生意冷清了不少,他学习造船的心却停止过,逐渐升级自己的造船厂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同时还学会了电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他的眼里,他就是要一直做好准备,期待眉山水运复苏的那一天。
现在,岷江航电工程的实施,给宋明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相信岷江航电工程完工的那一天,眉山的水运将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受宋明的影响,他的儿子也对岷江水运充满了信心,正式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了造船的重任,他们一同期待着岷江水运的美好明天。
没有近距离走进曾经在岷江之上讨生活的人们,就永远也无法了解他们对于岷江的感情,对岷江水运的期待。生活中像梁永清、宋明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无不例外的对岷江、对码头怀有太多的感情,他们也无不例外的都在逐渐老去,他们也无比例外地期待能看到岷江水运重获生机的那一天。
对此,我们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岷江码头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岷江对于眉山的意义不言而喻,岷江边上曾经一个个繁华的码头存在的意义却不是那么明晰。其实,通过走访一个个的码头,我们可以发现,码头是岷江“黄金水道”繁荣时期最好的见证。虽然,随着陆路运输的兴起,眉山水运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纵然有像梁永清一样的有志之士无数,但终究也敌不过历史的脉搏,空留下人们的叹息声。
其实,现在再来看看岷江,繁华的消退对于它未必然就不是一件好事。就像人需要休养生息,养足精神一样,岷江又何尝不需要呢!在各种资源日渐衰减的当下,耗能少,运量大的水运迟早一天会重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对此,我们何不少些哀叹,好好审视码头究竟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眉山与岷江山水相亲。
让人欣喜的是,不少从小在码头边长大的人已经提早地做了这门工作,他们逐渐意识到码头除了地理意义之外,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见证,更是一种勇于拼搏、敢于向上精神的象征。
于是很多人在发展之中,巧妙地融入了码头文化和精神,就像曾经繁荣无比的眉山老城码头早已繁华落尽,甚至码头也已经逐渐消失,码头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与生活方式却得以保留下来,融入到眉山城市建设之中,眉山“水城相亲”的城市格局也得以千年延续;昔日繁华无比的青龙码头也逐渐走向冷清,青龙的码头却得到更大意义上的扩展,凭借着毗邻成都,同时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成为了眉山的北大门,现在,天府新区已经成为国家级新区,彭山也在其中,与成都毗邻的青龙镇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人们对于码头还有更多的期待,像江口人就在思考如何将千年码头文化融入到古镇的建设之中来,让江口古镇在新时期重新热闹起来;太和人也将雷家渡这个重要的码头元素纳入到太和古镇的建设之中,让人们在不远的将来看到有着“小香港”之称太和大放光彩。当然,更有懂得提炼码头文化的瑞峰人,不仅将码头文化融入到新时期的发展中来,更将东坡初恋文化演绎到了极致,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瑞峰码头成功转型,以独特的魅力引领码头文化发展的新标杆。
由此看来,眉山人对于岷江上的码头一直都不曾忘怀,眉山人正在自觉自发地挖掘发扬码头文化。目前岷江航电工程正在建设当中,当工程全部完工之后,岷江的水运重获生机也是指日可待之事,就像我们像老造船人宋明一样做好准备,将来能更好地扬帆起航。
下拉到底戳“阅读原文”,看更多“探秘眉山码头”相关报道。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