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历史钩沉>探秘眉山雕塑

探秘眉山雕塑④ | 张绍蓁与眉山的情缘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08月12 14:38:21

张绍蓁与眉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他为眉山创作了大气磅礴,鼓舞人心的“三苏纪念像”(以下简称三苏雕像),从创作开始,他心中有了对眉山的牵挂,也对三苏父子有了更深的敬仰。因为这种敬仰,他不断以苏东坡为主题创作多种构图的雕塑作品。

为了了解更多三苏雕塑背后的故事,本栏目记者专程到成都市双流区张绍蓁家中,与他共叙东坡情缘。


时隔25年,张绍蓁对《三苏纪念像》的创作过程依旧记忆犹新。.jpg

时隔二十多年,张绍蓁对《三苏纪念像》的创作过程依旧记忆犹新。


为雕塑艺术而生


“雕塑的作用是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以及文化的自信力。从古至今,有许多能保存下来,并且能够进行考证的文物,有一大部分都是雕塑。”张绍蓁认为,雕塑具有传承历史,净化心灵的作用,值得人们发挥工匠精神,沉下心来。玩味雕塑艺术是他一生的幸福,也希望把这份幸福奉献给大众,这是他殷切的希望。


张绍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为艺术而生、为雕塑而生的人。张绍蓁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张燮堂是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等职,俸满方保送任凤翔县知府;外祖父沈晓蒼是北大教授;其兄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就职于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队,为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奉献了毕生精力;而他对美术的情感来源于舅舅沈孝椿的启蒙。

张绍蓁。.jpg

张绍蓁。


“小时候舅舅来我家时,会画装了半杯水的素描,画电影《血战大西洋》的回忆画,画《非洲黑森林探险记》的想象画……”一支笔,一张纸演绎的神奇,深深地扎根在了张绍蓁幼小的心里。而打开他狂热美术情结心扉的,是重庆群众艺术展览馆举办的《罗工柳留苏习作展》,其中一幅画上那灰色的夜空,一轮明亮的月,那么纯净倒影在深绿色的水中,波光闪闪地跳跃,这些让他感受到艺术实在太神奇。


从初中到高中,张绍蓁都是重庆十七中学美术组成员。直到高考结束后的一天,中学教务处主任黄大永老师突然走进学生宿舍对张绍蓁说,美术学院有两个老师要看他的画,并要与他谈一谈。他摘下了墙上的习作就到教务处与那两位老师见面,并接受了许多提问。后来他才知道那两位老师都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一位是雕塑系的杨发渊教授,一位是工艺系的万常沛教授。

张绍蓁对三苏父子充满了敬仰之情。.jpg

张绍蓁对三苏父子充满了敬仰之情。


不久后,四川美术学院的保送通知书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同时送到了张绍蓁家里,他的父亲将两份通知书送到了两个孩子的手中,一手搂着未来的雕塑家张绍蓁,一手搂着他的哥哥,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20世纪60年代,张绍蓁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我国著名雕塑家、教育家郭其祥、王官乙、杨发渊、赵树同、伍明万、龙德輝、叶毓山、李己生、唐巨生等教授。学习过程中接受严格基本功教学,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近现代雕塑理念,主要是前苏联和欧美基础教学系统进行完整的学习,同时也接受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大同石窟、平窟彩塑等中国传统雕塑系统性教学。

潇洒飘逸的苏东坡像。.jpg

潇洒飘逸的苏东坡像。

这些系统的学习,让张绍蓁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他在雕塑创作中把扎实雕塑基本功和中国雕塑风采相结合,坚持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创作有感而发,冲击力强,思路开阔,一个项目往往都能给出多个角度的表达方案,在坚持写实风格雕塑为主体外,还在构成形式、抽象美学样式方面的探索有独到之处。

张绍蓁以三苏父子为题材创作横向展开三人群像。.jpg

张绍蓁以三苏父子为题材创作横向展开三人群像。


三苏父子辉耀古今


谈到三苏雕像,张绍蓁说他祖父时隔三个朝代与苏东坡同在凤翔任知府,有此巧合,加深了他对苏氏认识的兴趣。

“眉山是孕育三苏父子的家乡,眉山山水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特别三苏父子是中华民族的唯一……”

谈到三苏文化,他表现出由衷的敬仰和崇敬之情,每到眉山都要认真到三苏祠学习。在创作三苏雕像之前,他还查阅了许多与三苏有关的文献,特别是《宋词》《古文观止》《三苏祠楹联选注》以及三苏祠编印的《三苏生平》,认识和理解三苏生活历史、人生经历、宦海沉浮,通过文学诗词著作,领悟他们的胸怀和情操、品质个性、成就影响以及历史地位;同时参阅一些画作和姊妹文艺作品以求得到很好的启发和借鉴;通过现实生活中观察和参照类型人物,获得灵感。

张绍蓁创作以《念如娇·赤壁怀古》词义风采为基调雕刻了一尊雄浑飘逸的苏东坡全身像。.jpg

张绍蓁创作以《念如娇·赤壁怀古》词义风采为基调雕刻了一尊雄浑飘逸的苏东坡全身像。

经过这些酝酿,他头脑中逐渐浮现出了一幅幅三苏父子生活场景。抓住脑中浮现的图像,他连续几天,绘出了三张水粉画稿,一张为横向展开三人群像,一张为五人构图群像,再一幅即为现在雕像基本构成。


张绍蓁介绍,第一张画稿有丰碑伟人风采,但横向排列总体和广场环境不太合适,且突出苏东坡排列居中,苏洵排在左边,有悖君臣父子的传统礼仪习惯;第二幅取苏洵带领两个儿子离家进京赶考上路的情节,构图生动,程夫人依依送行,递上家乡的荔枝,还有书童牵驴驮载书箱行装,形象气韵生动活泼。


经过多方领导、专家初评,一致看好第三幅:首先纵向构图最适合长形广场环境,同时只取父子三人形象简洁鲜明,最重要的是三人形象神情且行且驻,有对祖国气壮山河且吟且颂的寓意,也表现了父子三人宦途坎坷,却忠诚坦荡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张绍蓁和我市青年雕塑家一起谈论雕塑艺术。.jpg

张绍蓁和我市青年雕塑家一起谈论雕塑艺术。


为苏东坡创作雕塑


原眉山县副县长雷农田介绍,当时收到的创作方案特别多,有半身像,有坐像,有群像,但这些都不足以表现三苏父子的豪迈之气,更不足以鼓舞眉山儿女。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三苏雕像。雕像建成后,获得了各方领导以及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雷农田高兴地说,从整个四川省来看,三苏雕像是很有特色的,过去的雕像都略显呆板,抽象;而三苏雕像雕得很生动,服饰等也符合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显得十分大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张绍蓁围绕苏东坡创作的雕塑作品。.jpg

张绍蓁围绕苏东坡创作的雕塑作品。


“静静地沿着三苏雕像瞻仰品读一圈后,来到三苏的身后,可以感受到远去的伟人,感受到人民深切爱戴和颂扬的中华文坛巨擘,感受到这位留下不朽成就的官员。‘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这样的丰功伟业,永垂千古,永留后人心间,给观者也留下深远遐想的空间。”完成三苏雕像后,张绍蓁的心中就多了一份牵挂,他多次来到眉山看望三苏雕像,每次都感慨颇多。

张绍蓁以三苏父子为题材创作五人构图群像。.jpg

张绍蓁以三苏父子为题材创作五人构图群像。


令人敬佩的是,张绍蓁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其中对苏东坡豪放派词著高峰的《念如娇·赤壁怀古》尤为喜欢。基于这样深沉的爱,他还制作了关于苏轼的雕塑作品,以《念如娇·赤壁怀古》词义风采为基调,雕刻了一尊雄浑飘逸的苏东坡全身像,立于镌刻有《念如娇·赤壁怀古》全文的巨石上。


张绍蓁对苏东坡的热爱让我们感慨万千,他刻画的苏轼的雕塑作品表达了眉山人内心深处对三苏的敬仰。

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