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历史钩沉>探秘眉山雕塑

探秘眉山雕塑⑥ | 东坡盘陀坐像 眉山人心中的文化地标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09月02 12:56:09

  提到苏东坡,相信不少眉山人都会想起坐落在三苏祠披风榭前的东坡盘陀坐像,该雕塑的苏东坡戴着那顶自己设计的子瞻帽,穿着宋时流行的长布衣,秀着大胡子。盘左腿,半伸右腿,左手撑地,右手半握,且腕倚膝,坐北朝南,仿佛是坐在当年黄州城东山坡或是儋州海边的那块大石头上,是那样的睿智,又是那样的慈祥。


  正因为如此,东坡盘陀坐像从建成以来,得到了广大苏东坡爱好者的一直喜欢,更赢得了眉山人发自内心的喜爱,成为了眉山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

res01_attpic_brief (1).jpg


穿越千年的“会面”


苏喜亮是苏东坡36世孙,著名书法家。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陕西,70年代赴疆军旅,80年代转业至河南平顶山市文联,之后一直在河南生活。凭着对祖宗的那份真情、激情和豪情,以及对东坡发自内心的热爱。苏喜亮八岁开始学习书法,几十年来,深受家书影响,笔耕耘不辍,达到了情至、形至、神至。

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书法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是这种追求意趣的书法风格取向,影响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

苏喜亮的行书,也是和先祖东坡先生一样随行大小,肉丰骨劲、笔圆而韵胜、淳厚遒劲。不少人看到苏喜亮的书法作品都感觉震惊,似乎穿越到了北宋,看到的就是苏东坡的字迹。不仅如此,他还制印一方“我写祖书”并自撰一联:“千秋风流苏东坡字,万古绝唱东坡词”,常年悬挂在居室,告诫自己。意在不随波逐流,至死不渝地追随先祖。


然而在2000年,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举家从河南迁到苏东坡的故乡眉山。

苏东坡36世孙苏喜亮和东坡盘陀坐像的合影。.jpg

苏东坡36世孙苏喜亮和东坡盘陀坐像的合影。


梦回眉州,老于故丘,登上远景楼,是苏东坡一生至死未竟的遗憾,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千年之后,他的子孙会带着他的遗愿回到眉山,代他登上故乡的远景楼。作为苏东坡的后人,苏喜亮也想体验培育了苏东坡这样不朽伟人的地方。


来到眉山后,苏喜亮最爱到三苏祠,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尤其对苏东坡的盘陀像十分喜爱。苏喜亮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来到眉山,恰逢是东坡盘陀坐像建成的第二年,当时东坡盘陀坐像作者赵树桐一见到他就激动地抱了他直说:“真是太像了,我心中的苏东坡就是你这样子。”


“远看会觉得是个休闲自得的苏东坡,近看又从苏东坡的目光觉得他是个睿智的人,从容貌、姿势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拉近了苏东坡与世人的距离。这样远近的距离的变化就在雕塑的神、情、型三者交融之间体现出来。”苏喜亮由衷地喜欢东坡盘陀坐像,他认为盘陀像整体看起来苏东坡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非常有亲切感,其中坐姿又显得悠然自得,休闲的穿着便服席地而坐,这样的服饰与姿势遥相呼应的。


赵树桐先生。.jpg

  赵树桐先生。


雕塑镌刻东坡魂

东坡盘陀坐像坐落在三苏祠披风榭前,四方形的一亩草坪北面建的三分莲池中央,他的内衬用水泥红砖砌成,表面用方解石混合水泥附着、勾勒、打磨成形,通体为铁锈红。

苏东坡戴着那顶自己设计的子瞻帽,穿着那件宋时流行的长布衣,秀着大胡子。盘左腿,半伸右腿,左手撑地,右手半握,且腕倚膝,坐北朝南,仿佛是坐在当年黄州城东山坡或是儋州海边的那块大石头上,他简直就是一尊中国版的《思想者》。


东坡盘陀坐像从建成以来,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样休闲舒适的坐姿符合苏东坡的洒脱、随遇而安、豁达的性格,显得有亲和力,与苏东坡的诗文给人的感觉也是一致的。在是笑非笑的神情之中更变现了苏东坡可爱的一面。”眉山市雕塑协会会长、青年雕塑家李长青介绍,从东坡盘陀坐像的坐姿、衣纹、手势等可看出雕塑设计者应该是借鉴了佛学历史上的维摩居士的画像来进行雕刻的。其中雕塑中较为夸张的设计是苏东坡粗壮的右手,这从侧面体现了苏东坡作为大文豪的一面。


东坡盘陀坐像。.jpg

东坡盘陀坐像。


“雕像整体线条简洁明快,其中胡须设计并非络腮胡子,而是八字胡疏而短,仅在下巴处有一缕长须,显得更加的亲切。帽子采用的是苏东坡自己的设计的子瞻帽。雕塑表现的是苏东坡坐于石地之上,仿佛在沐浴天地的清风,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恬静、内敛的感觉。”眉山文化名人王晋川则认为,东坡盘陀坐像是按照苏东坡的盘陀坐像碑来进行设计雕刻,对苏东坡的造型是参考了历史上有关对苏东坡的记载。同时为了展现苏东坡的文豪气质,按照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李功迎的画像来构思完成。

而关于盘陀像参照的盘陀像碑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时,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张耒、晁补之)等人都在京任职,平时聚会,而苏东坡不在(任杭州太守),就将一个东坡像在聚时挂起来,表示在座。后来黄庭坚写一个赞词:“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东坡盘陀坐像见证眉山人的生活。.jpg

  东坡盘陀坐像见证眉山人的生活。


盘陀坐像背后的故事


东坡盘陀坐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那么它又是怎样建成的呢?


“1982年4月,苏东坡盘陀坐像由四川省文管会赵树桐等人设计、制作和施工,直至时年7月底完成。”被誉为“修志王”的王志修回忆起苏东坡盘陀坐像仍对它赞叹不已。

他介绍,东坡盘陀坐像源于北宋李伯时画的“东坡盘陀画像”,画像碑刻上有苏辙词:“乐哉子瞻,居水中坻。野衣黄冠,非世所羁。横策欲言,问者为谁?我欲衣裳,溯游从之,有叩即鸣,亦发我私。人曰吾兄,我曰我师。”而该雕像横卧于水中巨石之上,体型线条曲折,面部神情自若,这寄寓苏东坡一生栉风沐雨,是中流砥柱。


关于盘陀坐像如此惟妙惟肖的原因,还要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当时赵树桐为了使雕像更加生动,更加完美,专门在眉山的周围地区找寻与苏东坡长相相似的老人来做模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觅过后,赵树桐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位梁岐峰的老人,这位老人当年已经75岁,身高175厘米,老人的面部轮廓清晰,古铜肤色,削瘦脸形,颌腮白胡须半尺长,眼睛炯炯有神。骨骼强健,肌肉分明,手大有力。

外国小伙子和东坡盘陀坐像的合影。.jpg


外国小伙子和东坡盘陀坐像的合影。


当赵树桐一看见梁岐峰的老人时,就觉得他与想象中的苏东坡形象如此接近,便挽留了梁岐峰老人,一连两天都在三苏祠大殿的屋檐下当苏东坡模特。在为雕塑定稿之前,梁岐峰老人在披风榭前面做了许多种姿势和表情来供赵树桐选择。最后经过多方的考虑,选择了显得悠闲、有亲和力的坐像。之后在雕塑过程中,技艺精湛的赵树桐一边在雕塑台用红泥巴往人头支架上塑,一边与梁老先生谈笑风生。就这样,在梁老先生的帮助下,最终赵树桐雕刻出了如此栩栩如生的盘陀坐像。


这个传说为东坡盘陀坐像增加了神秘的色彩,也让人们对东坡盘陀坐像更加好奇,它究竟是怎样建成的,背后究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且看本栏目下期分解,一同去探究有关东坡盘陀坐像建成的故事。



  东坡文化网  张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