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眉山雕塑② | 眉山的文化地标三苏雕像(上)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08月02 17:26:23
说起屹立在我们眉山的三苏雕像,许多眉山人都会会心的微笑。三苏雕像建成于1992年,至今已走过了25个年头,这么多年过去了,无数的眉山人仰望过他们,而他们也在默默地见证着眉山的巨大的变化,成为了眉山人共同的记忆,也成为了眉山公认的地标之一。
三苏雕像之所以能被广大眉山人所认可,是因为三苏雕像不仅气势雄浑,更很好地展现了三苏的性格特征,苏东坡的豪放,苏辙的持重,苏洵的豁达,给人深刻的印象,其展现的昂扬的精神面貌,也一直激励着眉山人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
三苏雕像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故事:
一位外地母亲的三苏情缘
2000年春节刚过,29岁的彭州人陈雪琴带着刚满4个月的女儿,来眉山看望在这里工作的丈夫,当时,他们相约的见面地点就在三苏雕像。
陈雪琴清晰地记得,那天虽然是初春时节,但天气依然寒冷,站在三苏雕像前,除了和丈夫“小别胜新欢”的欣喜,更多的是陌生感,因为她的丈夫是广元人,由于工作原因在眉山打拼。陈雪琴坦言,毕竟身处异乡,当时她心里对未来有太多不确定的感觉。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里是三苏父子的故乡,是大文豪苏东坡出生的地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一天,陈雪琴立在三苏雕像脚下,认真观察了许久,她默默地念起了东坡先生的诗词名言,将一份动力注入了她的心间。
后来,陈雪琴和丈夫在环湖路附近的一个小区住了下来,她在家料理家务和照看女儿。陈雪琴回忆,小区里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宝妈”,她们经常相约一起去三苏雕像附近逗孩子玩。在邻居们的帮助下,陈雪琴渐渐习惯了眉山的口音,熟悉了眉山的情况,慢慢习惯了眉山的生活。陈雪琴感慨地说,她丈夫经常出差,因为有了邻居们的照顾,她和孩子才不会觉得孤单。平日里,她习惯在傍晚时分往雕像广场散步,她对三苏雕像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浓。
然而,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2年过后,陈雪琴打算找一份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对口的工作,令她没有没想到的是短短2年时间,计算机领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陈雪琴坐在一家公司的电脑桌前时,她感到茫然无措、内心几近崩溃,她失落地走出了那家公司,坐到了三苏雕像前的椅子上,流下了无助的泪水。就在陈雪琴痛哭流涕时,她在不经意间又被三苏雕像所吸引,尤其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苏东坡依然刚毅豪放的形象再次给了她无限的勇气。陈雪琴下定决心要自我成长,于是她买回书籍、最新配置的电脑,并认真规划了学习时间表。经过不到半个月的努力,当陈雪琴再次出现在那家公司,她收获的是惊奇的眼光。
2011年底,陈雪琴换了一份销售工作,她再次挑战自己,从普通文员做起,成为了销售团队长,实现了华丽蜕变。这期间,陈雪琴经常在三苏雕像前举办过募捐、路演等公益活动;她还经常带领同事们在三苏雕像附近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每当此时,陈雪琴每一次路过三苏雕像,她都忍不住驻足仰望,她觉得三苏雕像给了她许多勇气,也见证了她的成长和变化。
时光荏苒,一晃已过了17年,陈雪琴在眉山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亲情与友情,她感谢眉山这片土壤的滋养,诗书城文化的熏陶,眉山父老乡亲的包容。多少个日月,多少个春秋,陈雪梅站在三苏雕像前,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眉山的的美好,都会忍不住感慨:“久居他乡是故乡,眉山就是我的家乡。”
印象:
眉山人眼中的三苏雕像
陈雪琴的故事,是关于三苏雕像众多故事的一个缩影。25年间,无数人在雕像脚下驻足瞻仰,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和三苏雕像的故事。或许翻山越岭只为和它们合个影,或许只是远远地一次驻足观看……这些故事或许并不精彩,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插曲,但就是这些插曲汇聚在一起成为了眉山人民共同的美好记忆,也让三苏雕像成为了眉山最具代表的地标之一。
那么究竟三苏雕像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得到广大眉山人的一致认可呢?“三苏雕像见证了眉山的历史变迁和繁荣,它们就像是三位长者,时刻提醒我们要好好地快乐地生活。”和许多眉山人一样,市民张静从小就爱到三苏雕像附近玩耍,张静爸妈还专程带小时候的她到三苏雕像那儿合影,她至今还依然保留着这张照片。
“三苏雕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很好地突出‘凝练老泉、旷达东坡、冲雅颖滨’的特征,因而成为了眉山地标性建筑。”眉山文化名人王晋川说,三苏雕像是眉山最早期的公众雕塑之一,且屹立在眉山城区中心地带,眺望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老百姓也经常在其附近休憩、娱乐,久而久之,三苏雕像慢慢渗入老百姓的心中。
三苏雕像。 本报记者 张忠苹 摄
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方永江感慨地说:“三苏雕像是三苏父子群体雕塑中最受人喜爱的雕塑之一,究其原因是三苏雕像非常大气,很好地展现出了经过大风大浪的苏东坡的担当精神,也展现了三苏父子奋力追求,心忧天下,才能写就‘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传奇。”
“三苏雕像浓缩了三苏父子的一生,通过雕塑很好地展现了三苏父子的精神面貌,赢得广大老百姓的一致认同,成为当之无愧的眉山地标。”眉山市雕塑协会会长、青年雕塑家李长青介绍,历史名人雕塑对一个城市来说,不仅是一道城市景观,更能增添城市的历史人文气息,最重要的在于能反映一个城市市民的精神面貌,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李长青认为由于没有现成的照片、视频等资料作为参考,只有通过文献资料来揣摩对象的形象特征,精神层面,创作历史名人雕塑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对于三苏雕像造型,李长青认为很好体现了三苏的风骨,苏东坡身上有英气、豪气、“大江东去”的大气势,在大风大浪中耸立,取得了响彻寰宇的成就。所以,苏东坡的雕塑在“三苏父子”中站位最高,目光远视,显示其高瞻远瞩;其衣带飘飘寓意一生坎坷,经历了大风大浪,依然风采依旧坚毅崛起;苏洵形象为一手轻轻捻着胡须,一手背在身后,塑造出了他睿智的形象,其轻轻皱起的眉头,则展现了苏洵深谋远虑,心忧天下的士大夫情怀;苏辙造型给人的感觉內敛沉稳,其雕塑形象为手持书卷紧随父兄之后、目光毅然!三苏雕像既客观再现了三苏,又对造型作了很好的艺术提炼,雕像艺术成就连同塑造对象必将不朽!
回忆:
亲历者讲述雕像建设始末
据《眉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志》记载“三苏雕像用花岗岩建造,高度12米……”寥寥数十字是关于三苏雕像全部的介绍,想要了解关于三苏雕像更多故事,记者采访了被誉为“修志王”的原我市地方志工作者王致修。
王致修回忆,改革开放后,原眉山县城镇化建设加快,到了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用雕塑点缀城市的风气,因为眉山城素有“卧牛城”的说法,一开始在眉山许多地方都有“牛”的雕塑。1990年,环湖广场开始建设,且要在广场中心设置高台,塑一座巨型雕塑,但塑什么主题成为了人们探讨的话题。“眉山最大的特征,是三苏故里,是苏氏父子为代表的俊秀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唯雕塑三苏,才能道出:‘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王致修说,为此原县志办工作人员向原眉山县委县政府呈专题书面报告,县委县政府慎重研究后采纳。
为了能更好地建三苏雕像,王致修说,眉山邀请了四川雕塑艺术院设计和组织施工,由四川雕塑艺术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张绍蓁教授亲自操刀。三苏雕像项目在1991年启动,1992年完工。三苏雕像采用荥经县天然花岗岩,共用175立方米,重500多吨。从岩石运抵广场,到职工搭棚现场施工,总共近两年时间方才建成。
王致修介绍,三苏雕像总高10余米,父子三人所站方位,在不同的视角下,既显苏洵作为家长的领头,也显苏轼作为文章泰斗的前首。雕像右侧立2米高铭碑,上镌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1963年来眉视察时的题诗手迹:“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雕像背后饰宝砚一方,并塑洗砚池,池中由笔筒及笔筒中的3支巨型毛笔雕塑装点,池中还有15组彩色喷泉。新辟的广场上,苏洵及其二子飘逸若仙的塑像,从此成为秀甲西蜀的三苏故里的地标。
可以说,三苏雕像一建成就倍受人们好评,当时《四川日报》还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刊登了《不论资排辈的眉山三苏雕像》。报道中称:“新近耸立起气势雄浑的家乡先贤(苏轼、苏洵、苏辙)雕像,过往游人、专家称道雕像既具艺术性、思想性,又是‘一条线’上的眉山人‘打三苏牌’,加速发展的一良招。”
“新中国成立后古代著名文学家雕像,在我国西南少有这种规模……总体画面为行进式,强调动感,并与广场环境相协调。苏东坡文学成就最高,所以位居前面,父亲苏洵居中,苏辙紧随其后。人们认为这种排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习惯。”该报道说,三苏雕像雕出了三苏父子的性格特征,苏东坡的豪放,苏辙的持重,苏洵的豁达,给人深刻的印象。报道末尾还引用了一名罗马尼亚记者的话称赞道:“三苏了不起,眉山确有诗书城风度,很有吸引力,它的前景美丽壮阔。”
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