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人>眉州先贤集

唐代:田锡——天下正人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5月03 10:49:52

唐代由盛而衰迅速灭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朝中的风气异常恶劣,小人当道,互相倾轧,正直的官员屡屡受到小人的打击报复,正义之气严重缺乏,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宋初,直到田锡出现才逐步改善。《宋史·忠义传序》云:“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陋矣。”由此可见,田锡等人以“士大夫忠义之气”身体力行地感染着周围的朝臣,为晚唐五代以来士风官风的改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田锡究竟是何许人呢?田锡字表圣,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今洪雅县槽渔滩镇人。田锡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他考中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在田锡的仕途生涯之中,忠君爱国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时刻尽心尽力的履行着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积极上书,建言献策,把“文死谏、武死战”这一古训发挥到了极致。因而田锡也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声誉,身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咸平六年,田锡病逝后宋真宗阅其遗表后深感遗憾,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不仅如此,范仲淹亲撰《墓志铭》曰:“呜呼田公!天下正人也。”史学家司马光为其亲题《神道碑》,文学家苏轼为其撰写《奏议序》,称颂他为“古之遗直也。”历史上向此殊荣者独一无二,《四库全书总目》对此评价:“为之操笔者,皆天下之伟大,则锡之生平可知也。”

时光荏苒,一晃已过千年,田锡的影响力却丝毫没有消退,仍然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洪雅县槽渔滩镇的父老乡亲们,更是没有忘记他,不仅尽力保护他遗迹,还建了多处纪念建筑。本期,就让我们一起去洪雅县槽渔滩感受田锡的气息,一起去探秘田锡传奇的一生!

忠君爱国  直谏不渝

田锡自幼聪颖好学,他成年之后还到长安白鹿书院攻读数年,博览群书,精通学问,于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一举登胡旦榜第二名进士榜眼及第,真可谓“一举成名天下惊”。田锡一生“慕魏征、李绛之为人,以尽规献替为己任”,“好言时务”,“直言时政得失”。以朝政兴衰为己任,直谏时弊,刚正不阿,为民请命恪尽职责。田锡由榜眼入仕后,历任左拾遗、河北转运副使,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等职,他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即使是在被贬寂寥时,其好言时政缺失的秉性也不因此稍改,依然秉笔直书,勤谏不讳。把“文死谏、武死战”这一古训发挥到了极致。

生性耿直的田锡任谏官后向宋太宗上疏,提出一条涉及军国要事和四条涉及朝廷重要义理的建议,认为要及时褒奖军功,并说:“自古圣明的君主都注重德业,不只是一味追求扩大疆土。”他批评当时的朝官大多失职,而朝廷只重视修军营、寺庙、宫苑,而九寺三监、贡院都缺少公寓,还建议朝廷减轻刑法,废除酷刑。太宗很欣赏他的谏议。

俗话说:“祸从口出。”刚正不阿的田锡素爱直谏,赢得了不少声誉,但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不少隐患,随时可能会因直谏获罪。果不其然,后来,田锡因为批评宰相赵普没有尽到职责(有失至公之体)而被免去左直言的官职,改任湖北转运副使。但他仍然上书直言,并对边境要事提出谏议,从而得到宋太宗的嘉许。太平兴国七年,田锡调任相州(河南安阳)、睦州(浙江建德)知州,后来回到朝廷任起居舍人兼兵部员外郎。端拱二年,京郊大旱,田锡上疏认为灾害是由于臣下知道皇上的过失而不规劝所致,引起宋太宗和宰相的不满,又被罢免朝官,出任陈州(河南淮阳)知州。接着,田锡被稽留杀人案牵连,降职任海南团练副使,被召回任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后,仍然经常指斥朝政失当。

宋真宗即位后,田锡升任吏部郎中,奉命出使陕西、甘肃。回朝后,他立即连上三次奏章,陈述陕西几十个州县的百姓苦于河西劳役而致贫困的事实,使真宗了解情况后感到不安。咸平三年,田锡规劝真宗“以皇王之道治天下。”辑录经、史、子、集中关键的言论编纂《天平御览》30卷,供皇帝每日翻阅,从中受益。他又制作5卷御屏风,放在御座旁边,使真宗“不忘治乱兴亡之鉴”。

可以说,在田锡的政治生涯中,他历仕太宗和真宗二帝。宦海沉浮25年,以“谏”闻名,德高望重,满朝颂服。然而,不幸的是,咸平六年,田锡病逝后,宋真宗阅其遗表后深感遗憾,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不仅如此,范仲淹亲撰《墓志铭》曰:“呜呼田公!天下正人也。”史学家司马光为其亲题《神道碑》,大文豪苏轼为其撰写《奏议序》,称颂他为“古之遗直也。”历史上向此殊荣者独一无二,《四库全书总目》对此评价:“为之操笔者,皆天下之伟大,则锡之生平可知也。”

res04_attpic_brief (1).jpg

科甲山全貌。

探访故里  沐浴正气

时光荏苒,一晃已过千年,田锡和他的故事并没有被时光长河所淹没,反而经过时间的洗礼,精神更显得熠熠生辉。田锡的影响力丝毫没有消退,洪雅县槽渔滩镇至今还保留了田锡祖墓、洗墨池、读书楼、科甲名山等文物古迹。

为了感受田锡的气息,11月16日,记者来到洪雅县槽渔滩镇,只见这里依山傍水,时而烟雾缭绕,仿佛置身险境。记者找到在槽渔滩镇政府负责文化工作的杨德明,由于对当地文化的无限热爱,他已经研究当地文化二十多年了,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挖掘田锡的故事。

在杨德明的讲解中,记者不仅了解到了田锡直谏的故事,更了解到不少他童年时期的趣事。科甲名山就是田锡曾经求学的地方,虽说,这里已经没有了古时候的建筑,但那石板铺成的平台,矗立的高大石柱,都在诉说曾经的沧桑岁月,以及田锡在幽静山野里勤奋读书的情景。山上还有一个山泉小池,名曰“洗墨池”。相传,田锡幼年时期十分顽皮,他见老师砚台里墨糊糊的东西,趁老师不在,他一口喝了,老师知道后罚他洗砚台,他便到了山泉小池去洗,洗墨后,池水变成墨黑,但打起来后却清澈透明。后来,田锡还曾为此撰有一联“洗尽凡尘涧溪载咏,墨流古迹溱洧同风。”

正是在这孩提时代,田锡不仅有良好的求学环境,还得到了老师和父亲的谆谆教诲。田锡的父亲曾经教导他:“汝读圣贤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期二十年,可以从政矣。”意为提醒田锡读圣贤的书,学习他们讲述的道理,一定要谨慎,不要贪多求快,如果能坚持20年,就可以凭借这些道理从政了。难能可贵的是,田锡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写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又或许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让忠君爱国的思想一直贯穿于田锡的整个仕途生涯,因而在他25年的政治生涯中,无论是青云直上之时,还是因言获罪屡遭贬谪之时,他都时刻尽心尽力的履行着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积极上书,建言献策,据范仲淹为其撰《墓志铭》记载,田锡在宋太宗、真宗两朝为官,先后上奏章五十一篇。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历史上有不少官员就因直谏被贬甚至丧命,进而许多官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缺乏自己的立场,不敢说话,不敢说真话。然而,田锡却没有选择沉默寡言,而是知无不言,言必有理,言他人不敢言者,道他人不敢道者。田锡曾对他的儿子们说:“吾每言国家事,天子听纳,则人臣之幸,不然祸且至矣,亦吾之分也。”由此可见,田锡也曾预料到他奏章中的内容皇帝不一定会接受和采纳,而且还有可能会因触犯龙颜而降罪于他,给自己招来灾祸,但是他还是坚持上书,他认为这是在尽人臣的职分,也让人不得不心生敬佩!(张玉)


最多关注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