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远景楼

学有小成

《探秘苏东坡》连载——学子东坡(6)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11月01 10:51:10

       苏轼读书,渐入佳境。苏洵某日出了个题目:《夏侯太初论》,命苏轼作文。苏轼文中有这么一句,“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与蜂虿。”这是直指人性的话,比喻一个人能历经大风大浪面不改色,却常常会在阴沟里翻船。小毛孩子能做出这样的句子,实在令人佩服,苏洵得意极了,大加赞赏,逢人便夸。后来苏轼做《黠鼠赋》,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把这得意的句子用了进去。

       眉山学者刘巨,字微之,在城西寿昌院办了个学堂。苏洵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苏轼当时大约十二岁,算是念初中吧。学堂里的同学们爱玩一种文字游戏,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出个题目,每人轮流做一两句诗,再串起来便成一首完整的诗。一日,天降大雨,苏轼兄弟与另外两个小朋友听雨声观庭松,觉得颇有趣,便开始作诗。前两句“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苏轼接第三句“有客高吟拥鼻”,并不见得高明,大约是做着玩的。最后轮到苏辙,他还不到10岁,只道:“无人共吃馒头”,笑倒一片人。这样的游戏挺好,能活用所学的知识,亦能玩得开心。

       苏轼兄弟在刘微之那儿念了大约三年书,学有所成。那刘微之爱作诗,一次做了一首咏鹭鸶的诗,最后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雪片代指雪白的鹭鸶,“逐风斜”,很凄美的感觉。刘微之摇头晃脑念得挺得意,等着课堂上的几十个学生拍巴巴掌。苏轼却站起来说:“先生的诗好是好,但我怀疑最后两句没有归宿,不如改为‘雪片落蒹葭’,好不好?”蒹葭即芦苇,“落蒹葭”,给了那鹭鸶一个落脚的地方。学生修改了老师的佳句,刘微之愣住了,一如当年的张易简。大约他心里也称赞,但不便过分表露,只道:“吾,非若师也!”就是我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了。

       关于“逐风斜”和“落蒹葭”究竟哪句更好?历代学者说法不一。笔者猜测,苏轼从小接受母亲程夫人的情感教育,萌发出一颗仁爱之心。比起那凄美的意境,小小鹭鸶的命运更能引起苏轼的关注。苏轼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将博爱二字诠释到极致,或许在他小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苗头。

       苏轼读书,除那些必读的经典之外,酷爱贾谊、陆贽的文章,都是不尚空言,侧重实用。这可能也是受他父亲的影响,苏洵就最烦那种华而不实的“声韵之律”。苏轼离开寿昌院后又自学了几年,其文章渐成风格。敏锐的洞察力,内含旺盛的气势,并且言之有物,不唱高调。文风似孟子,论事则如陆贽。

     “钗于奁内待时飞”,弱冠之年的苏轼也将参加科举,踏上仕途。苏轼很能考,几乎次次考试都是第一,他是天下莘莘学子的“偶像”。其实笔者高考前,也没忘到三苏祠里拜上一拜,

       1054年,苏轼与青神人王弗结了婚,当时苏轼大约18岁,而王弗15岁左右。不久后,苏辙也同史氏完婚,一个17岁,一个15岁。现在看来,当然这是早婚了,不过在当时是很平常的。并且兄弟二人将要赴京赶考,先在家完了婚大约也是父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