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长相
《探秘苏东坡》——印象东坡(2)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8 02:30:07
伟人的形象总是令人魂牵梦绕的。那时没相机,我们没有办法一睹其真容。历代公认最接近苏东坡形象的,是北宋李公麟所作的《东坡扶杖醉坐图》,再根据苏轼及其友人的描述,我们或许能够大致勾勒出他的模样。
先看身材。苏轼打小身体就很壮实,长大之后更是高大健硕。弟弟苏辙比哥哥瘦一些,也更高一些。
苏轼在《戏子由》中,打趣弟弟说:“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笑弟弟太高,挺直身子头就撞上房梁。
而苏辙也曾说:“颀然仲与叔”,就是“苏轼和我都是高个儿”。最直接的描述,来自苏轼的《宝山昼睡》,自称“七尺顽躯走世尘”,而他的朋友孔武仲也描述他“颀然八尺”。据学者们考证,苏轼的身高应在1.75米左右,或许接近1.80米,这在今天也算高身材了。
苏轼是个老饕餮,好吃。同样是《宝山昼睡》,写到“十围便腹贮天真”,大约他中年长居京城后,也有了肚子,但由于高大挺拔,仍不大显胖。苏轼饭后,有个摩腹养身的动作,客人见了笑道:“先生肚子里全是文章。”唯有侍妾王朝云说:“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呢。”苏轼听后大笑。
关于“一肚子不合时宜”,我们以后再谈,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东坡的命运。
再说面相。孔武仲《谒苏子瞻因寄》中,写到苏轼“紫瞳烨烨双秀目”,意为眉毛细长、清秀,双眼炯炯有神,闪着光芒。其实这样一双能穿透世间万物的双眼,放出怎样的光芒都不足为奇。
苏轼的颧骨稍高,而两颊清瘦,中年微丰,整个面部棱角分明。在苏轼名篇《传神记》中,说到他曾使人照着灯影画自己的头像,只勾轮廓,不画眉目。别人看了一眼就认出是他,只因苏轼面部特征太明显,换成今人语:太酷了!他的面色很红润,晚年仍是“丹且渥”。
米芾在《苏东坡挽诗》中,描写苏轼“方瞳正碧貌如圭”,说他的脸型瘦长,上半部较为方正,而下颌稍显尖圆。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苏小妹用二哥苏辙的诗句取笑大哥苏轼:“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春不曾到腮边”,笑苏轼脸长。当然历史上并无苏小妹这个人物,虽然关于苏小妹的传说很有趣,符合艺术的真实性。
最后谈谈胡子。其实苏轼的胡子并不多,后人为他立像,以一副络腮胡子的形象示人,这大约是个误区。《邵氏见闻录》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苏轼和秦观相互打趣。苏轼取笑秦观胡子多,秦观则聪明地借用《论语》答道:“君子多乎(胡)哉!”表示胡子多的是君子。而苏轼也借《论语》说:“小人樊须(繁须)也。”以玩笑的口吻,说胡子多的是小人。宋代文人喜欢相互逗乐,巧妙化用经典,当时称为雅谑。
身材修长而健壮,长脸型,面色红润,眉毛细长,双目炯炯有神,天庭方正,下颌尖圆,颧骨稍高,两颊清瘦,胡须颇稀。关于苏东坡的模样,我们大致能得出以上信息。读者们或有兴趣,不妨试着勾一幅,再与历朝历代的东坡画像比较一下,看谁画得好。
如今为历代伟人立像,要么是千人一面的圣贤像,要么就是和颜悦色的“大众脸”,这都误导了许多人。不久前来到眉山的当代文学家张炜便说,伟人的面相,应该是棱角分明、神态各异。还原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也是本篇的宗旨所在。
其实读者也没必要拘泥于我们勾勒的东坡形象,只以此为借鉴,为参考,结合苏东坡的故事和名篇佳句去体验,去感受,那样或许更为传神,也更能把握真实的、外形与内心都是魅力十足的苏东坡。(刘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