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性格特征
《探秘苏东坡》——印象东坡(3)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8 02:30:07
常说性格有遗传的因素,要探寻苏东坡的性格,我们不妨先看看苏家的两位老人。
苏轼的曾祖父名叫苏杲,他家境殷实,但不敛财,反而经常偷偷摸到穷人家里,留下一些钱物,又悄悄离开。穷人得了钱物满心欢喜,但不知是谁所赠,苏杲也不求回报,只图自个儿心里舒坦而已。
苏轼的爷爷苏序,更是个蛮有意思的怪老头。他酒量大,脾气也大,好打抱不平。当时眉山城里有座不伦不类的“茅将军庙”,骗了百姓许多香火钱,苏序便带了一拨人,砸了这寺庙。平日里碰上官府欺负老百姓,他会冲到府衙,有理有据地批评一番,声音比县官还大。有一年眉山遇饥荒,苏序将储藏多年的粮食分发给受灾群众,旁人本以为他要借机敛财,待拿到“免费”的粮食,才恍然大悟。
苏序爱读书,能写诗,“有所欲言,一发为诗”,可能类似顺口溜。他一生吟诗数千首,但都同他一起埋进了黄土,并无一首流传。苏东坡写的纪念文章《苏廷平行状》,对祖父的事迹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古道热肠,乐善好施,更兼侠义之心,苏家的优秀基因,遗传到苏轼的身上。苏轼后来在杭州办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慈善医院“永安坊”,看病几乎不收钱。他为官十几个城市,为百姓做的好事数不清……
苏轼的童年幸福。母亲程氏、乳娘任采莲双双呵护他成长,以豪放著称的苏东坡,更具一颗仁爱之心,与这些仁慈的女性们有很重要的关系。我们说他是“最丰富的个体”,在他儿时便可见一斑。
苏轼好奇心重。苏家后院曾偶然发现一坑,那坑里有个覆盖着乌木的大瓮。乌木是极名贵的木材,瓮里的东西当然更了不得,也许是金银财宝。而程夫人向来不贪非分之财,当即命人把坑填上,现场教育子女。当时苏轼好奇极了,后来常在那埋瓮的位置上走来走去,想把大瓮重新挖出来,又不敢违抗母亲的意思。
久而久之,竟生出了幻觉:“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说那瓮中发出如同人咳嗽一般的声音,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想要爬出来,这景象持续了一年之久。
好奇心是孩子感悟世界的法宝。好奇心引领孩子去看、去听、去想,而程夫人通过这件事,成功地塑造了儿子的道德心灵。
1047年,苏序病逝,苏洵宦游归家,苏轼和苏辙这才正式就学于父亲。
苏洵又作《名二子说》,勉励孩子们,这篇短文,精确勾勒出两个孩子的性格特征,苏洵的眼光,令人惊叹。其中针对苏轼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指古代车厢前方用作扶手的横木,多数情况下没用,但少了它也不行。
苏轼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父亲担心他因此吃亏,遭人嫉恨,教他当像“轼”一样,身处重要的位置,但要善于隐藏自己,遇事只露三分色。
苏辙敦厚老实,性子温和,父亲认为他“善处祸福之间”,并不大担心,只希望他能做个有用的人。
当时孩子还小,苏洵此番话也许旨在冲淡苏轼性格中太过激烈的部分,并不指望他“善于隐藏”,苏洵自己也不是个善于隐藏的人。然而苏轼一生笃信真理,始终如一,虽颠沛流离,屡遭人陷害,但“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苦难毫不退缩,大大超越了父亲所想。
苏轼自言:“遇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遇事要开口,否则就很难受。
站在皇帝的面前他也要讲真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认定宰相王安石推行的一些新法对百姓有害,就毅然反对。他在杭州做官,好朋友文同写诗劝他:“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可是苏轼见了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游览西湖美景更不能不动笔。
他在杭州写了很多诗,其中有一部分为百姓鸣不平,后来就被小人阴险算计,导致了轰动全国的“乌台诗案”:苏轼入狱一百多天,险些命丧乌台,出狱后贬到了荒凉的黄州。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谪,最后一次贬到海南儋州,备受苦难。他几十年不向命运低头,为国家,为百姓,豁出了身家性命。他在海南豪迈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而这种豪迈不羁的性格,也成就了苏东坡的伟大艺术。
苏轼一生历经曲折无数,但其性情始终如一。本篇寥寥数语,并不能一概而全,之后我们将对苏轼一生各种精彩的经历逐一细说,读者们届时可慢慢品味,以感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魅力。(刘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