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六年磨一剑 潜心创作《探秘苏东坡》出版发行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4月02 10:26:34
东坡文化是眉山一张闪亮的名片,但东坡一生在眉山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为官,眉山老百姓虽然喜爱东坡,对他的一生却不是很了解。如何挖掘、传播东坡文化成为当地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1年,眉山日报社就着手准备关于苏东坡方面的大型专栏报道,光筹备工作就用了一年时间。报社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邀请市作协的作家以及三苏文化研究者,经过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了创作方案。2012年2月,《探秘苏东坡》大型系列报道开始在《眉山日报·博周刊》推出,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通过印象东坡、学子东坡、情感东坡、官员东坡、行走东坡、艺术东坡、美食东坡、神秘东坡八个篇章,80余期,近20万字,对苏东坡的一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时间跨度近两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这项浩大的工作,经过报社党组研究决定,由青年记者刘寅担当。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刘寅才25岁,虽然从小热爱三苏,对东坡有一定的了解,然而,面对如此伟人,以及诸多名家佳作在先,他一时也没有方向。面对困难,刘寅没有低头,他在数百万有关东坡的资料中遨游,最终酿成佳作。今年3月,报社再次做出重大决定,将《探秘苏东坡》集结成书。7月28日,市作协召开座谈会,对《探秘苏东坡》进行专题研讨。
筹划: 几经波折难放弃 专家学者齐助阵
“探秘眉山历史名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这探秘的起点理所应当从探秘苏东坡开始。”据介绍,2009年,眉山日报社成立《博周刊》之初,就一直筹划探秘苏东坡,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直以来都不敢轻易触碰。
出于对东坡的热爱,《博周刊》一直没有放弃“探秘苏东坡”,而是一直在寻找如何让“探秘苏东坡”这个系列报道既符合历史人物、文化的需求又符合报纸宣传的需求,这对于报社而言,可以说是一项创举。然而,如何去做谁的心里都没有底。直到2011年,眉山日报社总编辑胡鲜明、副总编辑王永刚等领导得知《博周刊》在筹备这个选题之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支持。
为了将“探秘苏东坡”系列做得尽善尽美,《眉山日报》与市作协、三苏文化研究院合作,请来刘小川、刘川眉等研究三苏文化的专家,通过座谈会来讨论“探秘苏东坡”的报道形式,经过一年的筹备才最终确定。
创作:查阅资料数百万 深夜苦耕育精华
几经波折才确定了“探秘苏东坡”的创作方案,但谁来承担这一重任又成为了一道难题!既然是写苏东坡,写作者除了要有文字功底,还应该对苏东坡有着一定的研究,经过报社党组的观察、讨论、研究之后,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青年记者刘寅。
刘寅是著名作家刘小川之子,从小受到三苏文化的熏陶,其本人也对苏东坡有一定的研究。然而,面对“探秘苏东坡”这项重任,他也有着自己的顾虑:“苏东坡这样的伟人,写他的人太多了,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名家,我写出来闹不闹笑话也难说。”
在创作之初,刘寅便遇到了写作上的巨大困难,成文的第一篇就“没及格”。他并没有放弃,查阅了数百万的资料,熬了无数个通宵,直到有一天他感觉对苏东坡有着说不完的话,他才开始创作,并一气呵成写成了《印象东坡》。
刘寅知道他的笔头还是“嫩”的,但他体验到了表达的乐趣,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在写每一篇稿子之前,都要把自己沉浸在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他感言:“写得多了,感觉苏东坡不再是一个伟大的符号,他具象化了,各种细节,各种情态也显现出来了!”刘寅激动地表示,当他沉浸之时,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旁观者活在苏东坡所在的时代一样,越写越兴奋,能强烈地感受到靠近这样一位伟人的乐趣。
《探秘苏东坡》在《博周刊》上持续刊登了一年半,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眉山日报社党组决定将它集纳成书,市政协主席王影聪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还专门为此书作序。今年3月,《探秘苏东坡》正式出版发行,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顾伶俐评价:“这是近年来眉山最年轻的作家所取得的最好的成绩。”
反响:优秀成果获好评 社会各界齐点赞
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徐康:苏学是一座挖之不竭,探之不尽的宝藏,《探秘苏东坡》有研究性质,且角度新颖,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苏东坡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苏东坡是一个老话题,但刘寅探索出了新东西,给人以新鲜感,令人感兴趣;刘寅抓住了苏东坡的精神,行文形散而神不散;刘寅写活了苏东坡,通读此书就像是与先贤谈话一样,领略了伟人的风采。
市文联党组书记李国莲:《眉山日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有极大的魄力设置专栏让一个年轻人发表言论,本身就很难得。而刘寅本身沉静好学,有着端正的创作方向,对文学的热爱也融入了血液之中,专注研究苏东坡必然会出成绩。
眉山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莉茹:当《博周刊》连续刊登《探秘苏东坡》之时,我就是每篇必读,每篇必收,期待着下一期的内容,《探秘苏东坡》成书之后,我更是从内心深处感到喜悦,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能静下心来研究苏东坡,埋头写书的年轻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在我看来,《探秘苏东坡》有着三大优点:一是此书从印象东坡、学子东坡、情感东坡等七个方面,先总说后分写,全方位探秘苏东坡,具有史料性和收藏性; 二是此书选取的角度新颖,每个方面材料的取舍把握得很好,具有可读性;此书不是纯学术研究,作者站在一定的角度思索和下笔,但文章不故作高深,不故弄玄虚,不晦涩难懂,各层次的人阅读可以各取所需,雅俗共赏。
宋明刚:三苏父子一生中很长的时间在外地,普通人对他们的事迹并不一定了解,但眉山对三苏父子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团队。眉山日报社推出《探秘苏东坡》的报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更多人知晓苏东坡以及他一生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创意,更难能可贵的是,眉山日报社能为年轻人提供宽松的写作环境,最后还能集纳成书更是给了年轻人极大的鼓励。
作家赖正和:眉山有着可喜的现象,各方面形成一种合力推动三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刘寅本身性格沉稳不爱张扬,整个文章放得开收得拢,行文自由不受约束,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张玉)
【贺诗两首】
黄玉成:
刘寅处女作《探秘东坡》盛夏清新问世,谨作七言四句深表贺忱:
探秘坡仙辟蹊径,
后生可爱天地新。
菡萏始发尖尖角,
岷江淼淼雏凤鸣。
刘玉莲:
参加《苏东坡情怀人生》、《探秘苏东坡》新书发布有感:
文坛风起,新潮逐浪。
前浪在飞,后浪在追。
东坡故里,耕读传承。
前也辉煌,后也辉煌。
两书在手,满园生香。
千秋丰碑,德泽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