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苏东坡》| 官员东坡⑤:官民情深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01月15 19:16:53
□文/刘寅
到徐州半年多,抗洪水、筑黄楼,设宴庆祝,苏轼忙得不亦乐乎。百姓们由衷地爱戴他,马梦得笑言:“如今您随便进了哪一家,必然是好酒好肉给您端上来。”苏轼觉着有趣,脱了官服,一身素装与马梦得悄悄溜进夜市,找间小店乐乐呵呵地大啖当地小吃。瞧着热热闹闹的街市,人们的日子又红火起来,苏轼心里高兴呢。不知哪位路人识破了苏轼的“伪装”,大呼:“苏太守在此!”一时间苏轼与马梦得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众人有敬酒的,有送这样那样好吃的,苏轼酒量小,几杯下来就不行了。当然马梦得来者不拒,一杯杯饮下众人送来的蜜酒,大呼痛快。
1078年春,洪水退去不久,徐州又逢大旱,连着好些日子不见一滴雨水。春耕时节,怎不叫人心慌?苏轼又去祈雨,而雨果真又来了。凤翔、密州、徐州,苏轼各处祈雨各处灵验,简直叫人纳闷,或许这样一颗虔心,真能通天也说不定。夏初,麦浪喜人,苏轼往徐州城外二十里的石潭谢雨,沿途尽是一派丰收之景。高兴呀,“惭愧今年二麦丰,千岐麦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妖红。”苏轼作《浣溪沙》,共五首,皆为山野田间,那生机盎然的人与景。“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篟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那村里的姑娘们,浓妆淡抹,争着来瞧上苏轼一眼。苏轼在何处?“道逢醉叟卧黄昏。”原来是醉了,与这遍野金黄融成一片了。这般场景,如何不叫人心动?于这广袤的原野,那田间农人喜滋滋地,远远喊一声“苏太守!”这质朴的言语饱含多少真切的情感。“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堂堂太守,亦能与百姓们打成一片,当官做到这个份上,才是最美妙的事。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接诰书,往湖州做知州,又得走了。临行时,徐州百姓几乎倾巢出动,送出去十余里,哭声一片,自不必谈。一位老农说:“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苏轼轻描淡写:“水来非吾过,水去非吾功。”不过是份内之事,如此而已。“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这首《江城子》,是苏轼离开徐州时所作。与这一方水土刚结下深情,奈何“天涯流落”,只将这离愁流于笔端。苏轼一生,这样的场景实在太多了,然而也正因如此,普天之下,千千万万的百姓都将他印于心间。
杭州、密州、徐州,作为一名官员来讲,几乎做到极致了。然而人在官场,总是身不由己,更何况苏轼这样的心直性善之人。那汴京城里,永远有几双恶狠狠的眼睛在盯着他。苏轼往湖州赴任,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发生了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