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东坡传承>探秘苏东坡

《探秘苏东坡》| 官员东坡⑳:仕途终点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03月10 16:36:38

  

  □文/刘寅

  宗大赦天下,元祐诸臣大多得以平反。朝廷念起苏轼,将他迁至廉州(今广西廉州镇)。苏轼北归,高兴,也难舍。贬至海外,却与这方水土血肉相连,事实上无论苏轼走到哪儿,他总能落地生根,用一腔心血去映照一片美丽的土地,还有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何处水土不留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看着挺简单的话,背后却是难以言说的生命奇迹。几百年来,有多少人追慕东坡,从他的生命里获取力量,这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了。

  六月二十日,苏轼渡海。黎子云、姜唐佐、春梦婆,还有数不清的黎人们热泪送别。“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月底,至雷州,弟子秦观来拜。“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这师徒两个,已经七年未见了。此时秦观体弱至极,他性本忧郁,难堪命途颠簸。

  他强撑着,不和老师说,但“不言胜万言”。相聚五日,难舍而别,也是一次永别。

  雷州到廉州,陆行七百里,连日的大雨,冲刷着路上行人。苏轼怀着三部书稿,《易》、《书》、《论语》,夜里睡觉都揣在身上。就像三个孩子,这都是他在儋州的心血。书无抄本,全是原稿,苏轼也担心:“天若不要使此书从此丧亡,吾辈必济!”然而担心成了现实,这三部书稿最终不知去向。苏轼读《易经》,读《论语》,究竟能迸发出怎样的思想光辉,也成了永远的谜,留给我们无限遗憾。

  七月,朝廷告下:苏轼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八月,至广西桂林,滕州传来秦观死讯。这个苦命的弟子,年仅52岁。苏轼连饭也吃不下了,连夜赶往滕州,扑了个空,秦观灵柩已经离开了。苏轼恸哭:“少游不幸死道路,世岂复有斯人乎!”

  旧悲未过,新悲又至。九月抵广州,半途离开的吴复古,此时又要来寻他。然而这个一生走在路上的道士,最终也死在路上。暮年东坡,黯然伤神,只有这勃勃生机的大地,为他抚平伤痛。然而此时,离苏轼归去也不远了。

  十一月,朝廷再下告书:苏轼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松了口气,这一路颠簸,总算到了头。他决定往常州宜兴住下,弟弟多次劝他往许昌同住,但他终究没去。这么些年,弟弟因他,也吃了不少苦头,不往许昌,也怕再次拖累了弟弟。

  次年正月,翻大庾岭,至虔州。路遇旱情,水位低,不足以行舟。苏轼多呆了一些日子,顺带在虔州当起了医生。宋人笔记云:“坡翁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此时他早就不是什么官了,但这样的善行永远是他的本能。苏轼医好了许多人,虔州百姓欢呼:东坡大学士,真神医也!更有远近学子慕名而来,争睹坡翁风采。“纵笔挥染,随纸付人。”欣喜之色,挂在坡翁脸上,这个乐乐呵呵的老头,他的形象,早已刻在百姓的心里。

  六月,将至常州,两岸数万百姓翘首以盼。苏轼坐在船舱里,被这盛情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莫看杀轼否!”百姓们祝福他呢,多年为他上香祈福,可算求得苏轼平安了。百姓们高兴,因朝廷盛传苏轼将升宰辅,“初复中原日,人争拜马蹄。”不过苏轼之于仕途,早已没了那份念想,“孤云倦鸟空来往,自要闲飞不作霖。”最后一段悠然与平静,且留给这位漂泊半生的老人。

  七月,抵常州。路上盛情难却,屡次赴宴,苏轼不知吃了什么东西,开始腹泻。酷热难耐,这一病不同以往,随他四处漂泊的好身骨,这会儿渐渐挺不住了。苏迈、苏迨、苏过,三个孩子环坐在病床上,终日伺候父亲。苏轼望着壁上画,是李公麟为他画的像,有他的亲笔题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巨人的绝笔,没有任何语言能诠释。


  “眉宇间秀爽之气,照映坐人。”这是老友钱世雄后来的回忆。大概东坡先生最后的时刻回光返照了。“此而不愈,则天也,非吾过也。”面对死亡,只有平静。七月二十七日,最后的一天,苏轼面壁轻泣,背向亲朋。次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逝后,消息很快传遍全国。举国哀悼,百姓们奔走相告,嗟叹哀泣。“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凡苏轼生前到过的地方,追思与纪念,延续至今。

  苏轼于崇宁元年(1102)六月葬于河南郏县,与夫人王闰之同在一处。后朝廷追谥为文忠公,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之誉。弟子李廌祭文:“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世称仙者有二人,一是李白,另一个就是苏轼。有学者评论,李白若天马行空,流淌着与生俱来的“仙气”,本似仙人。而苏轼永远同我们一道,活在生机盎然的大地之上,同悲同乐,同喜同恶,如同身边的朋友。

  作为官员的苏轼,民本的理念里,更透着人本的光辉。他能看见生活,畅游生活之意蕴,所以他重风俗,重道德,重视维系着百姓生活世界的一切宝贵之物。他将百姓的命运系在身上,一生不屈,也因此而遭难。

  苏轼的政治理念,与王安石形成反差。孰是孰非,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很难说得清楚。有人以北宋倾覆去反究错对,难免走向偏颇。皇权自身的腐化,与外部侵略,这种历史的惯性,在当时还远未结束。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苏轼作为地方官,所到之处,落地生根。脚下的土地就是家园,土地上的百姓们都视为亲朋,他没有丝毫对立的观念,所以能够掌控权力,使其为民谋福。“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作者简介:

  刘寅,现为眉山市作协会员,眉山日报社编辑,有多篇新闻、散文、纪实文学作品获四川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眉山市东坡文艺奖等。《探秘苏东坡》为作者首部纪传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