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苏东坡》| 行走东坡①:爱行走的一家人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03月15 15:48:20
□文/刘寅
前篇里略微叙述了东坡为官之路,不知读者是否满意。一路匆匆而过,对于东坡的仕途很难写得详尽,其实笔者也无意将长篇的政治理论搬来搬去,关注的,是一种常态下的情形,就是东坡作为地方官的举动。他民本的理念,说简单些,就是怎么才能让老百姓过得好,这是高于一切的前提,也是他与王安石的分歧所在。他是位生活大师,能看见自己的生活,也能看见维系着百姓生活世界的纽带。他重风俗,重道德,明白一个人如何才能幸福,也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而今《行走东坡》一章,其实也与幸福分不开的。古人行,较我们今天最大的区别,就是慢。
无论是车马,还是乘舟,更不消说徒步,比今日岂止慢上几十倍。当代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言:“慢,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挺抽象的话,但细想着就全是道理。如同行在路上,绝非只有速度,脚下的泥土,围绕四周的自然之色,还有未知而神秘的前方,这一切都等待着人去体验、感知。慢,意味着给感觉留下足够的空间,给人与世界的交流创造契机,也让人拥有丰富的可能性。
在慢的世界里,情感在奔驰,思想在飞跃,一切生机勃勃。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画面,那些坐在汽车飞机上的人是感受不到的,而东坡“竹杖芒鞋”的形象,在今天更是少之又少。
苏东坡一生行在路上的时间有多少?这个没人测量过,但肯定是特别长的。他历典八州,跨越三百多个行政乡村,从西南出发,行到华东,再往江南、岭南,晚年出海,最后从广西折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将他所到之处连起来,就是大半个中国。
边走边玩,是苏东坡的一大爱好,他不赶时间,一路悠哉游哉,这也得益于当时的风气。古代行者多,全世界都有数不清的游侠,山野田间潇洒漫步。苏洵年轻时,就爱这样,他一路的见闻,把苏轼迷得一颠一颠的。还有好友巢谷、吴复古,这都是生活在路上,最后也死在路上的人。
行在路上,为何如此让古人着迷?而苏东坡一生的行走,又有哪些奇闻趣事?在《行走东坡》一章,笔者将同大家一起探索。
儿子苏洵,是远近闻名的野娃子。苏序手执竹条,往那杂草堆里揪出一张泥巴脸,然后一顿暴打,这动作几乎每天来一次。打完了,疼过了,转眼间苏洵又没影儿了。小城眉山,连着附近的山林都不够他玩,他要出去,雄心勃勃的外出游历。苏序并不拦着,反给他盘缠随他去。过个一年半载,儿子垂头丧气的回来了,老爹笑笑说:“你娃啥时候再出去呀?”
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求取功名的时候,然而苏洵却在八方游历。荆楚、中原,到处都是足迹,银子花光了,灰溜溜的回家,得了钱再出去。苏家几乎被游穷了,程夫人闷闷不乐,因四下邻人总有闲语:“你丈夫游去啊,游了这么久,能游出个啥名堂呢?败家罢了!”
苏涣中了眉山第一个进士,成了全城焦点,程夫人心里更是难受。大把的银子莫名其妙就没了,究竟图个啥?她没把握开口,只因苏序总是一脸自信:“你们都不懂罢了。”
许多事情,都在不经意之间,越是宝贵的,越不外显。苏洵前后游了四次,游到两个儿子能小跑便没再游了。这些年的经历,一路上所见所闻,以前揣在心里,这会儿能给儿子显显了。汴京城里的富贵楼宇,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陕甘高坡的苍茫雄劲……两个儿子听上了瘾,尤其是苏轼,眼珠子越睁越大,那目光随着父亲的话语跳动着,为这梦幻般的世界给迷上了。程夫人隐隐觉着,似乎孩子们的身体里生出了一束光芒。苏序啄一口美酒,听着儿子滔滔不绝,他很得意的,因他知道,膝下儿孙今后绝不会是闷头闷脑的书呆子,或是要成大人物的。
苏洵闭门了,“二十七,始发愤”,实际上大约在他30岁左右才真正沉了下来。他心里憋着一股劲,旅途中遇上的贤者高士们让他受了很大刺激。他开始用功了,南轩传来书声朗朗,苏家人强大的文化基因终要开花结果的。两个孩子都爱学,他很自豪,特别是轼儿,能静也能动,比自己还强。
苏序越笑越爽了,一切都如他所料。一个人要如何成长,他对此有着本质性的直观感悟。他安心地看着儿孙们,微笑着去了,终年75岁。如名所指,苏家的传奇,也在这位老人的智慧下,拉开了“序”幕。
再来看看苏轼,我们说他能静也能动,因他沿袭了爷爷与父亲的天性,更因程夫人教子有方。父母的光芒都被他吸收了,这一静一动之间,他自然而然地保持着平衡,一点也不费力。苏轼生得壮实,儿时也是个左奔右跑的野孩子,“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弟弟苏辙屁颠屁颠跟在他后面,游遍眉州山水。他没哥哥那般壮实,也没哥哥那股心气,但多少还能跟得上。
年幼的苏轼,对父亲嘴里的大千世界充满了向往,他眼睛里总想盯些“大东西”。他学爷爷躺在牛背上,沉浸在无边的天际与无垠的山野间,满足了,又跑回家,一头扎进浩然书海……世界之大,与文化之大,其实是共通的。苏轼一生的大气魄,在他幼年时,便开始萌芽。
弱冠之年,苏轼兄弟随父亲往成都,走了一百多里路,第一次走出了眉州。太守张方平的赏识让三苏很是高兴。方平尽了全力,让三父子往汴京一展宏图,苏轼也迎来了首次远行。嘉祐元年(1056)三月,三苏父子骑马上路,沿陆路北上,自阆中登终南山,过高悬天际的古栈道,行至凤翔小憩,抵长安再往洛阳。一路所见汇成百余首诗,收入《南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