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11月25 15:43:50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题解】 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苏轼在此前所作同题的《东坡八首》 的序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蒺藜与荆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苏轼以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仿白居易的忠州东坡之名,故也取名为东坡,还将其作为自己的别号。
【注释】 ①市人:街市之人,这里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这里是苏轼自谓。 ②荦(Iuo)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铿(keng)然:铿铿铿的声音。 曳(ye):拖着。 【赏析】 雨后皎洁的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泻在被雨水洗过的东坡上,天地一清。在这里,那些为财利驱迫,在嚣尘中奔波的“市人”也不见踪影,只有我这样的“野人”在山坡上信步闲行。在这清幽闲适的天地之间,我心情舒展,即便是那“荦确坡头路”,也影响不了我在月光下夜游的兴趣,你听,我那拐杖触地时铿铿铿的声音竟是那样的悦耳。 一首小诗,竟为我们描绘出了如此清新闲适的美妙意境。遭贬黄州,尽管政治处境险恶,生活条件困苦,苏轼仍能泰然自处,依旧热爱生活,不向苦难低头,保持其不畏艰难的生活态度。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效果,句句均是言景,又句句无不含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