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11 15:56:19
各类“东坡美食”中,名气最大的自然当属东坡肉。这道名菜起源于眉州,经由苏轼的双手推广至全国。从徐州、黄州再到杭州,关于东坡肉,都各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厚重的文化底蕴,配上香浓爽口的好滋味儿,东坡肉穿越千年,历久弥新。
我们首先从徐州说起。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时任徐州太守。7月里黄河决堤,徐州城被洪水团团围住。苏轼发动地方官员、禁军,联合数十万百姓展开了七十多天的抗洪抢险。他头顶草帽、脚踏泥靴,连着两个多月守在徐州城墙上。饿了舀碗糙米饭,累了倚着城墙睡一会儿,堂堂太守,与普通人无异。
徐州百姓感激,也心疼,合伙儿宰了些生猪扛到苏轼跟前。苏轼当即在城墙上支起几口大锅,令人把猪肉切成方块儿,就着文火慢煨。香气四溢,散到百米开外,待肉熟了,众人便围过来分食。大伙儿吃得满嘴流油,有了精神,也添了几分力气,终于齐心化解了洪灾。肉是太守回赠的,便称之为“回赠肉”。
至此徐州城里但凡有回赠肉的店家往往生意兴隆,而“回赠肉”作为“徐州四珍”之一,一直流传到今天。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古人以牛羊为尊,富贵人家一般不吃猪肉。苏轼时为罪臣,生活自然不富裕,而猪肉便宜,正好为他解解馋。且看《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每日早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苏轼首次详细记述“东坡肉”的做法,行文中也透着他一贯的乐观与潇洒。美食何必分贵贱?一双巧手一张嘴,生活自然好滋味。
黄州是“东坡”诞生的地方,这道菜也就与东坡二字有了联系。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二次入杭,带领百姓们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百姓感谢他,又宰了几头猪,并着几坛黄酒。北宋杭州盛产黄酒,苏轼赞曰:“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州者。”可见当时的杭州,是个冠绝全国的酒都。
苏轼再次下厨施展手艺,这回连着酒一块儿炖。油亮的猪肉透着微微酒香,更是肥而不腻,从此东坡肉里便有了酒的影子。杭州名气大,东坡肉在这儿传开,之后更是红遍整个江南,成为浙菜的一大代表。
从1077年到1089年,12年间,“东坡肉”先后在山东、湖北、江浙一带流传开来,加上东坡老家眉州,几乎红遍了小半个中国。在宝岛台湾,有块“东坡肉形石”,被誉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足可见东坡肉的影响力。全国各地的东坡肉,其做法皆有特色,但核心都依循《猪肉颂》里的法子,即文火慢煨,“火候足时他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