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处变不惊

东坡渡海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5 16:14:53

  白鹤峰,位于惠州城东,其上有块数亩大的空地,居高临江景色极好。朝云逝后,苏轼在这块空地上盖起房子,“行馆僧舍,皆非久居地,已置圃筑室,为苟完之计。”意思很明白,他要在惠州终老。新居于次年二月筑成,长子苏迈也带着家眷来了。终得天伦,苏轼欣然,屋前屋后满是他亲手种下的花木,杨梅、荔枝、松柏、含笑,颇有些眉州五亩园的味道。苏轼之为生活大师,因他无论在何处都能织起一张生活之网。

  白头消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纵笔》,带出新居里清雅恬淡的日子。阳春三月,苏轼快乐,而汴京城里有人很郁闷。章惇读了这诗,眼睛一瞪:“苏某尚且快活耶!”他也纵笔,写下“苏轼责授琼州别驾”几个字。琼州即海南,章惇是要取苏轼性命,在他看来,六十多岁的苏轼很难在海南活下去。

  四月的一个清晨,惠州新任太守方子容满面愁容,带着告命来到白鹤峰新居。他给苏轼讲了个故事,说他夫人沈氏前夜梦见普光菩萨来告别,问:“菩萨将去何处?”答曰:“将伴苏轼同行。”苏轼一听便明白了,却很坦然:“世事早有定命,不必待梦而知。”而后回到屋里,唤起苏迈与苏过。两日过后,苏轼上路了,“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回首白鹤峰上,千言万语却无声,此行,苏轼带了一具空棺。

  苏辙得了消息,即刻启程追赶哥哥足迹。从滕州到雷州的路上,兄弟二人尽量拖延,走了一个多月。“谁言瘴雾中,乃有喜相逢!”离别路上不言愁,这至亲至爱的兄弟俩度过了最后一段快乐的日子。“今日到海岸,地名递角场,明日风顺即过矣,回望乡国,真在天末,留书为别。”苏轼留别书,言语平稳,无大悲状。

  六月十一日,苏轼带了过儿登船,苏辙与史夫人望着琼州海峡双双跪下,直至那孤帆没于茫茫大海中。此一别,兄弟二人再未相见。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当年作的诗句,眼下倒更贴切了。环望四周,海天一色,来去的土地都不见踪影。正是“沧海一粟”,任何大苦大难,置于苍茫天地间,永远是那么微不足道。所以不惧,寄生于无限的世界的人,没理由向短暂的苦难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