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4 11:28:02

  忙完公务,便要到处走走看看,这是苏轼的习惯。胶东半岛,不如杭州富贵,也不似江南浓妆淡抹。然海风拂面,云腾雾起,四下莽原广袤神秘,又是一番别样的感觉。苏轼本是男人味十足的,之于这方水土,更是相得益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策马常山,苏轼着实过了一番“猎瘾”。他自诩老夫,其实不过40岁而已,他依旧健壮,豪情四溢,“酒酣胸袒尚开张”。一指满月弓,“西北望,射天狼”,“苏将军”身心俱爽。这般诗意的挥洒,我们只能仰望了。感情的释放,需要与之相应的空间。苏轼随遇而安,随性而为,诗意流淌得极为自然。杭州与密州,相隔不过几个月,而柔情与豪迈向着各自的方向生长着,突显出生命的张力。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首《蝶恋花•密州上元》,写了杭州、密州元宵节的情形,对比之下,密州当然冷清多了。密州生活清苦,与杭州不可同日而语,苏轼与通判刘庭式甚至绕着圈子挖野菜。但贫并非意味着不好,苏轼置身杭州“酒食地狱”,需得不时“抽身而出”,在密州倒更显自如一些。粗茶淡饭,不过一笑,“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这大约是自嘲,但很有道理。四处跑跑挖挖野菜没啥不好,还能强身健体,主要是人的主动性强了,精神面貌也好。幸福并非靠富贵来给予的,而是一种本身的能力。苏轼很有这样的能力,苦中作乐时,他的感觉往往丰富,艺术也直指高峰。

  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待了一年,四处转遍了,对当地生活也习惯起来。城北有座废弃的楼台,四面风景极好,常山、穆陵、潍河尽收眼底。苏轼修了这楼台,身在济南的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超然源于老庄哲学,苏轼言“游于物之外”,又说“君子可以寓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里强调人的精神独立,其实也有物的独立,只有两者都处于本质状态,才能迎来更丰富的交流。能“自知”者方能“超然不累与物”。苏轼行了那么多地方,眼观天下万物,见识广博,体验丰富,而内心始终如一。他绝不随风而逐,理想与信念一生不变,而赋予笔端时,诗意的语言又为我们展示着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这大约是认知世界的最好状态,苏轼后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有些这样的感觉。

  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于超然台上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飘到天上去,把中秋月色给写绝了。在密州两年多里,苏轼的艺术超越了杭州,这大约是与生活状态有关。古之行者,并非只是游山玩水,他得承载路途的劳累,身体的疲乏,还有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诸多感觉,好与不好的汇在一起,才能拥有丰富和完整,对生活而言,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