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踏青》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14 15:39:42
和子由踏青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傍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题解】
此诗作于嘉祐八年(1063)凤翔签判任上。这年初,在京侍父的子由看到北方新年时“但向陌上闻吹笙”的异方风俗,不由得想起了故乡新春时“踏青” “蚕市”的乡俗,便写下《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踏青、蚕市》。苏轼此诗为和二首中的《踏青》。踏青,即春日郊游,古眉山乡俗之 一。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十四:“次公:‘子由《踏青诗叙》云, 眉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曰蟆颐,山上亭榭松竹,山下临大江。每正月人日(阴历正月初七曰“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也。’”陆游《新春感事八首终篇因以自解?其六》:“玻璃江上柳如丝,行乐家家要及时。只怪今朝空巷出,使君人日宴蟆颐。”即写眉山踏青乡俗。
【注释】
①东风:春风。陌(mo):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岁华新:农历新年开始,即岁首。
②游车:游人的车子。
③厌城郭:厌,厌倦。城郭,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泛指城邑。这里借指城里的生活。喧阗:喧哗,热闹。
④“箪瓢”句:踏青的人们用瓢把箪里食物散撒原野,贪吃的乌鸢也变得温顺。箪(da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乌,乌鸦。鸢(yuan):老鹰。乌鸢均为贪食之鸟。驯,温顺。
⑤道人:得道之人;道士。遮道:拦在路上。符: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嗔(chen):生气。
⑥ "宜蚕”二句:引述卖符道人的话:买了我的符,拿去养蚕,蚕j茧大如瓮;拿去畜牧,羊儿长得大如麇。瓮(weng):盛水的陶器。《太平广记》载,有人以香草饲蚕,“得蚕百二十头,大如瓮,每一茧缫(sao, 把蚕茧浸在滚水里抽丝)六七日乃尽”。麇(jun):獐子。一说为 “大羊"。
⑦强:勉强。买服:买符来用。禳(rang):祈祷消除灾殃。
⑧径:直接。沽(gu):买。神:灵验。
【故事】
北宋的眉州是座很有韵味儿的小城,民俗淳厚。1063年春节,苏轼独在凤翔,与身处京城的弟弟苏辙互通诗信。兄弟俩念及老家风俗,思念之外,更有一股温情流淌。
蟆颐山位于眉州城东门外,是座道家仙山,山上有个蟆颐观,至今犹存。滔滔岷江流到蟆颐山下也平静了许多,如同一面镜子,被当地人称为“玻璃江”。每年正月初七,眉州百姓倾巢而出,往蟆颐山踏青。游人且歌且乐,少女临江展舞,这情形如同狂欢节。苏轼兄弟与一帮孩子东走西看,偶遇一个拦路兜售神符的道士。道士嚷嚷着: “买我的符,能保你家蚕茧如罐子那么大!能保你家的羊像獐子那么肥!” 路人并不一定信,然而图个吉利,依旧买了符。下山时苏轼又见到这道士,他卖符得的钱全拿去买了酒,醉醺醺地倒在路边嚷嚷:“我的符灵验, 我的符灵验啊……”这诗信如同家常闲话,聊为一乐。苏轼童年幸福,对老家记忆很深,他笔下的眉州老家,总是美好的,且充满了乐趣。
【赏析】
正月人日,岁华一新,春风吹拂,麦苗青青;城中士女,尽出东门, 踏青游乐,歌鼓喧阗;路旁饮酒,悠闲自在,箪瓢散野,乌鸢温驯。此诗的前八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绘声绘色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故乡眉山在正月初七人日这天踏青游玩的风俗图画。后八句以略带戏塘的话语写道人路旁卖符,游人虽不相信,但在这新春之际,为祈求一年能消灾除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也买符来满足心中对全年的期望。新春欢乐的乡俗、 新春美好的愿景,这就是全诗的诗意。诗人虽已数年离开家乡,但故乡的踏青情景,在心中仍记忆犹新,字里行间,无不贮满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