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

《和子由蚕市》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14 15:40:29


和子由蚕市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乐游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连如山。

破瓢为轮土为釜,争买不啻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丱,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题解】

此诗是苏轼和子由《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踏青、蚕市》中的《蚕市》。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十四:“次公:‘子由诗序云,眉之二月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阴历每月之十五日),鬻(yu,卖)蚕器于市,因作乐纵观,谓之蚕市。’ ”蚕市是蜀中的古俗,在春初进行。卢 求《成都记》:“蚕丛氏(古蜀帝)每春,劝民农桑,但(只是)鬻蚕具, 谓之蚕市。”


【注释】

①还:回家。

②“千人”句:东汉王符《潜夫论 · 浮侈篇》:“一夫耕,百夫食之; 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贾谊《陈政事疏》:“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

③以蚕为市:集市买卖蚕具。逐:追逐,追求。

④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十月二十三日左右。斫(zhuo): 用刀、斧等砍。荻(di):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高可达1.5米,直径约5毫米。秋天砍下的荻轩可编织席箔等用具。“今年”句:今年蚕市上的荻箔堆积如山。箔(bo):养蚕的用具,像筛子或席子。亦称“蚕帘”。

⑤“破瓢”二句:虽是破旧的瓢轮、土做的釜,可蚕农们都争相购 买,价钱如金子、丝纨那样贵。釜(fu):古代的一种锅。不啻(chi): 不异于。纨(wan):细的丝织品。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十四:“次公 曰:‘荻箔,乃荐(草席)蚕之具;瓢轮、土釜,乃缫丝之物。争买三者,以急于用,所以甚于金纨也。’ ”

⑥子:指苏辙。卯(guan):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废书: 放下书本。《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读乐毅之《报燕王书》’, 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⑦市人: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这里指商人。野人:此处指乡下人。喑(yin)哑:不能说话。喑哑,此处指“野人”说不过“市人”,只得不开腔。谩(man):欺骗,蒙蔽。

⑧去国:离开故乡。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故事】

与《和子由踏青》一样,这也是苏轼在凤翔时寄给弟弟的诗信。兄弟俩谈起眉州老家,话匣子便收不住了。

蜀地盛产锦绣,行销世界。北宋眉州桑蚕业者颇多,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便在城西纱縠行经营丝绢生意。二月农闲时,纱縠行会举行“蚕市”, 卖些桑蚕用的器具,也有供人吃喝玩乐的。每到此时,苏轼也无心念书了,拉着弟弟溜出去玩。街上买卖人多,叽叽喳喳讨价还价,露出各式各样的表情。兄弟二人看了觉得有趣。当然也有奸商,花言巧语骗乡下人的钱,兄弟二人投去鄙薄的目光。

眉州人天性乐观,哪怕日子穷些,也要活得快乐。这里民俗淳厚,也给了苏轼幸福的童年。踏青、蚕市,苏轼笔下此类场景颇多,思乡之余, 更有一层重要的含义:苏轼熟悉日常生活,重视民风民俗,后来也成为他的政治理念,即风俗与道德,是治国安民的基础。


【赏析】

此诗虽也是写故乡蚕市的风土人情,但其情感与《和子由踏青》的欢欣、期望完全不同,一个“悲”字可以说是此诗的主基调:一是悲“蜀人”(故乡的农人),二是“悲流年”。

故乡的农人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但所获多数被朝廷、地主拿走,“千人耕种万人食”,自己只能过苦日子, “衣食常苦艰”。尽管是稍微闲一点的蚕市,都要忙着购置养蚕、缫丝的器具,不仅要出高价,而且还要遭受“市人”的“欺谩”。这样的苦、这样 的“闲”,叫人心酸。诗人对贫苦农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注,深深感染着诵读此诗的每个读者。儿童时,诗人与子由弟在蚕市日放下书本来到集市,走街串巷,纵情观看,弹指之间,已过去差不多二十来年,尽管兄弟俩长大成人,又远离故乡,可昔日“童卯”兄弟“走市观”的旧事还如在眼前。岁月的流逝,怎不让人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