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14 15:47:52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题解】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上书朝廷反对新法而不为当道的变法派所容,便主动要求外任。六月,被朝廷任命为杭州通判。十一月,苏轼赴杭州任途经金山寺时,访宝觉、圆通二僧,夜宿寺中而作此诗。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金山上,旧名泽心寺,又名龙游寺、江天寺。
金山在宋时为屹立长江中的岛,后与陆地相连。《图经》:“金山龙游寺,屹立江中,为诸禅刹之冠,旧名泽心。”《太平寰宇记》:“金山泽心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城东扬子江中,因头陀(行脚乞食的僧人)开山得金,故名金山寺。”
【注释】
①“我家”句:我的家在长江发源的地方。江,古时专指长江。过去人们都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孔子家语》:“孔子曰:‘江始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江水从岷山发源地到今四川宜宾这段叫岷江。苏轼的家乡眉山在岷江边,所以苏轼有此说。 “宦游”句:我宦游至此,将长江送入大海。宦游,为求官而出游。长江至镇江以东,江面宽阔,古时与海水相连。彭国光《重建吞海亭碑记》: “金山崛起中流,立江海之间。”
②闻道:听说。潮头:潮水的浪峰。沙痕:浪潮过后留下的泥沙 痕迹。
③中泠(Iing):泉名,在金山西北。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石盘陀:即金山。盘陀,巨石不平貌。没(mo):沉没于水中。
④绝顶:山之最高峰。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乡国:家乡。
⑤羁(ji)愁:羁愁,长久寄居他乡的忧愁。归楫(ji):划船用具。 此处代船。归楫,返回镇江的船。苦留:极力挽留。
⑥顷: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靴文:靴皮的花纹。形容细波微浪。断霞:片段的云霞。鱼尾赤:像鱼尾一样的红。
⑦是时:这时。魄:阴历每月之初始见的月光。旧说,月缺时的有圆形轮廓而光线暗淡的部分,在每月初三以后逐渐明亮,谓之成魄。《礼记 · 乡饮酒义》:“月者三日则成魄。”苏轼游金山寺是在十一月初三,故有“初生魄“之说。
⑧炬火:点燃的火把。飞焰:飞腾的火光。栖鸟:栖息的鸟儿。
⑨怅然:失意、懊恼的样子。“江心”四句:苏轼自注:“是夜所见如此。”苏轼《物类相感志》:“山林薮泽,晦瞑之夜,则野火生焉。散布如人秉烛,其色青,异乎人火。”此种现象古人称为“阴火”。此处的“阴火”就是指阴晦时浮现于水面之火。
⑩归山:归隐回乡。江神:长江之神。见怪:责备,责怪(多指对自己)。警我顽:对我顽固恋俗表示谴责。“警” 一作“惊”。从上下文看, “警”意义较为贴切。
⑪“我谢”二句:我告诉江神,我现在不能辞官归隐是不得已,我对 江水发誓,家中如果有田,我一定辞官归隐。谢,告诉。岂得已,不得已。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古人常指水发誓,如《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记重耳(晋文公)谓子犯(晋国大臣,重耳的舅舅)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 祖狄传》记祖狄北伐时,“中流击水 而誓之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黄彻《巩溪诗话》 卷第八评“有田”句时说:“盖与江神指水而盟耳。句中不言盟誓者,乃用子犯事,指水则誓在其中,不必诅神血口,然后谓之盟也。”
【赏析】
此诗抒发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故乡的心情。
此诗前八句,写登高远眺白天所见的金山寺山水形胜景象,触景生情,勾起乡思,可谓蕴含丰富而十分传神,手笔确是不凡。接着从“羁愁畏晚寻归楫”开始,转入暮景和夜景的刻画,更为奇丽壮观。先是描绘落日奇观,继而渲染夜幕笼罩的宁静气氛,然后叙述江火燃烧的怪异景象,色彩由明入暗再变亮,场景由动转静复归于动,真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当然,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江心的火光触动了诗人的心灵,末六句便抒发辞官归田的意愿。此诗以望乡怀归为主旨,“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写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长,颇有特色。诗人以江水贯穿首尾为线索,将思乡之情一以贯之。开头是“我家江水初发源”, 开门见山点出江水。诗尾说“有田不归如江水”,仍然扣住江水收束全诗。江水的行程犹如诗人的宦游生活历程。中间以“试登绝顶望乡国”,与开头的“我家”和末尾的“归”字相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清纪昀评价此诗:“首尾谨严,笔笔矫健,皆短而波澜浑阔。”近代文学家陈衍也在《宋诗精华录》卷二中评价此诗:“一起髙屋建瓴,为蜀人独足夸口处。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