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由》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14 15:53:38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题解】
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于熙宁四年(1071)在杭州所作。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陈州(别称“宛丘”。因陈州在隋朝时为宛丘县,故陈州有此别称。今为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州学教授。戏,戏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注释】
①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陈州的别称。因为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 所以戏称“宛丘先生”。先生,古代对老师的称呼。西汉经学大师郑玄注 《礼记》:“先生,老人教学者,故弟子于师皆称之。”长如丘,身高如山丘。一说身长如孔丘。《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又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苏辙以“长身”著称。苏轼《次韵和子由闻余善射》诗有“观汝长身最堪学”句。学舍:学校的房舍。
② 斜风吹帷雨注面:帷,围在四周的帐幕。雨注面,雨水浇注在脸上。先生不愧旁人羞:写出苏辙面对艰苦环境泰然处之的精神面貌。
③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方朔,东方朔,西汉文学家。 《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上书汉武帝后,武帝让他在公车署等待召见。可等了好久都未被召见,他便想了个能见到汉武帝的法子。一天,他故意吓唬给汉武帝养马的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紧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听后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对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与侏儒所赚俸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 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粮食。”汉武帝听后捧腹大笑,于是命令他在金马门待诏,至此东方朔稍得些微亲近。秦优,优旃。《史记•滑稽列传》:优旃是秦时一个演戏的侏儒。他会说笑话,说的话也合道理。一天,秦始皇设宴时天下大雨,那些在殿外守卫的陛楯郎都被雨水淋得打寒战。优旃看见了很同情他们,就对他们说:“你们想休息吗?”陛楯郎都说:“很希望。”优旃说:“当我呼叫你们时,你们快点答应。”过了一会儿,殿上在为秦始皇祝酒呼万岁。优旃就走到殿前的柱子那里大声呼叫:“陛楯郎!”陛楯郎们齐声说:“有。” 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有什么好处,只有被雨淋。我虽然长得矮,但我可以在殿中休息。”于是,始皇就使陛楯者减半值班,轮流接替。
④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勃谿,一作“勃溪”。吵架,争斗。婆媳争吵。六凿,即六情:喜、怒、哀、乐、爱、恶。语出《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⑤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子由你虽读了万卷诗书却没有学律法,因而你就没有报效君王的能力。苏辙曾在王安石的三司条例司任 职,由于不赞同王安石、吕惠卿等的青苗法等所谓的改革诸法,便只在三 司条例司待了半年就离开了。
⑥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朝廷派出到各地劝农的官员多如云,学官们养老的齑盐甜如蜜。劝农,指朝廷派遣到各地视察农田、水 利、赋税、劳役的官吏。“冠盖如云”,语出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 七相五公。”冠、盖,官帽、车盖之类,原是官吏们的服用,以后便借此 来指官吏。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韩愈《送穷》文“太学四 年,朝齑暮盐”,极言学官生活之清苦。苏轼把这似乎不相干的两句放在 一起是有联系的:朝廷派“多如云”的官员到各地督促地方官员执行新法,而苏辙作为学官,虽生活清贫但不担执行新法的责任,自然也就相对清闲安稳,这样的生活在苏轼看来还真有点“甘似蜜”呢。
⑦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挂眼,留意。韩愈《赠张籍》:“吾老嗜读书,余事不挂眼。”
⑧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余杭别驾,苏轼自谓。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故有此自谓。余杭,旧郡名,即杭州。别驾,从事史,官名。亦称别驾从事,简称“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画堂,指苏轼自己的官署。旅旄,旗旄。牦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作前殿阿房,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⑨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我这里重楼凌空,屋多人少,不闻雨声,只有风来。骚骚,风劲貌。
⑩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平生我觉得惭愧的现在做起来居然不以为耻,居然鞭打那些犯盐法的疲困之民。
⑪ 阳虎:姬姓,阳氏,名虎,一名货。春秋后期鲁国人,季孙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他以季孙家臣之身,毫无雄厚家底与政治背景,却能够跻身鲁国卿大夫行列,从而指挥三桓,执政鲁国,开鲁国“家臣执国政”的先河。他是不折不扣的治国之奇才、丧国之诡才,春秋历史上的大反派。《乌台诗案》说苏轼以“阳虎”比这时在杭任监司的张靓、俞希旦。
⑫ 文章小技:扬雄《法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杜甫《贻华阳柳少府》:“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程:规矩;法式。《吕氏春秋•慎行》:“后世以为法程。”这里作动词,作为法程。
⑬ 衰老:这时苏轼三十六岁,弟弟子由三十三岁,正当壮年。说“衰老”是愤慨语。
【赏析】
熙宁三年至四年间,苏轼、苏辙兄弟因对王安石的新法持反对意见而先后离开朝廷,苏辙到陈州做了个生活清贫的学官,苏轼到杭州任个不得不违心执行新法的通判。满腹经纶、胸怀壮志、当年科考名动京师、被宋仁宗视为宰相之材的兄弟二人不仅壮志未酬,却还落得这样的处境,愤懑之情自然一天天地在苏轼心中郁积。情动于中必得以言宣泄,一首绝妙的《戏子由》便油然而生了。这首诗通篇扣着一个“戏”字,用戏谑、自嘲的语言既戏子由,也戏自己,既对熙宁新政作了辛辣嘲讽,又对子由面对清贫生活所持的乐观态度作了赞扬;既表达了对弟弟的关怀,也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晚清举人高步瀛在其《唐宋诗举要》评价这此诗时说: “心所痛疾而反言出之,语虽戏谑而意甚愤懑。”此评十分精当。该诗对熙宁新政的辛辣嘲讽深深刺痛了一批因新政而得势的“宵小”,所以在他们打击迫害苏轼而罗织的“乌台诗案”中,此诗便成了苏轼“谤讪”朝廷的 “罪证”。此诗在写作上除了通篇用典精当且新意迭出外,其对比手法值得称道。既有“头虽长低”与“气不屈” “平生所惭”与“今不耻”的句中对比,又有“宛丘先生长如丘”与“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与“忽然欠伸屋打头”的连句间的对比,更有令人叫绝的各部分之间的前后对比。清初汪师韩在其《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说:“前后平列两段,末以四句作结。宛丘低头读书而有昂藏磊落之气,别驾画堂高座而有气节消缩之嫌。其所齐名并驱者,独文章耳,而文章固无用也。中间以‘画堂五丈容旂旄’对‘宛丘学舍小如舟’,以‘重楼跨空雨声远’对 ‘斜风吹帷雨注面’,以‘平生所惭今不耻’对‘先生不愧旁人羞’,以 ‘坐对疲氓更鞭棰’对‘门前万事不挂眼’,以‘居高忘下真何益’对 ‘头虽长低气不屈’,故作喧寂相反之势,不独气节消缩者虽云自适,即安坐诵读者且云得时?文则跌宕昭彰,情则唏嘘悒郁。”此评情理交融,所言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