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14 15:54:18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解】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杭州通判任上。这一天,苏轼陪客人在西湖饮酒时,见湖上先晴后雨的美景而即兴写下了两首诗,这里选“其二”。
【注释】
① 潋滟(lian yan):此处为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波光闪动的样子。 晴方好:晴天时正显得美好。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 雨亦奇:下雨时也很奇妙。
② 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苏轼诗中以西子比西湖非止一次,《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韵答马忠玉》:“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总相宜:总是合适, 自然。
【赏析】
此诗为描绘西湖水光山色、晴姿雨态美景的千古名作。诗人前两句写道,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转眼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 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 “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接下来两句,诗人没有紧承前文继续写景,而是遗景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 而只能增添其美。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 “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是诗人心与景会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
自从苏轼将西湖比作西子后,“西子湖”便成了西湖的别名。陈衍 《宋诗精华录》评此诗时说:“后二句遂成西湖定评。”苏轼此诗当之无愧为描绘西湖美景的绝世名篇。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九评此诗说:“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