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乌台诗案

一个大名鼎鼎的小人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05 11:22:48

ZXXKCOM201309121048340927900.jpg

  元丰二年(1079)二月,苏轼抵湖州赴任。大约只过了4个月的时间,汴京城里的小人们就开始罗织一系列针对苏轼的罪名。就当时的整个朝廷而言,熙宁新法让所谓变法派与保守派两败俱伤。王安石二度罢相,彻底离开了汴京城。另一方面司马光独居洛阳,埋头写他的《资政通鉴》,绝口不提国事。

  欧阳修又去世了,朝中“镇得住堂子”的人都不在了。君子为理想大义而生,小人为一己之私而活,从来都是这么个道理。自变法后仅五十来年的时间,北宋即灭,且不谈熙宁新法本身的对与错,一多半得归咎于这些小人。

  在乌台诗案之前,先来看看一个名气挺大的小人。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人,《梦溪笔谈》的作者,历史上继张衡之后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他有一个聪明绝顶的脑袋,但没有一颗与之相符的良心。聪明本身与善良与否并无直接联系,像许多出了名的小人,都长着挺好使的脑袋,这是很基本但容易忽视的观念。

  沈括早年家贫,空有一肚子才干而不得用,31岁才中进士,步入仕途后,便被那官袍与荣华迷了双眼,一心谋求“上位”。熙宁新法之初,他依附王安石,王安石虽器重他的才能,却看穿了他的人品,亲口对神宗说:“沈括壬(小)人,不可亲近。”反观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虽斗争激烈,但安石暮年,高呼:“司马十二,君子者也!”司马光亦言:“介甫无他,但执拗耳。”所谓君子之交,莫过于此,而我们看一个人,也应从人之本性出发。工具理性与良心之间,从来就不能划等号。

  熙宁六年,沈括为两浙路察访使,往杭州时,神宗当面对他说:“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唯唯诺诺,心里却有几分不爽,也就是嫉妒了。到了杭州,沈括表现得十分热情,与苏轼交往叙旧不在话下。临走,他要了苏轼近期的一些诗作,苏轼大大方方给他了,然而沈括将其藏在袖筒里,别有他图。

  回到汴京,沈括将苏轼近诗附在察访报告里,逐首加以笺注,呈给皇上,告苏轼“词皆讪怼”。神宗并没理他。苏轼一笑置之,自嘲“不忧进了也”,就是不愁没人拿他的作品给皇上看了。哪怕是被朋友中伤,苏轼依旧大度。这事虽不了了之,朝中百官却都已知晓,也有一部分人由此受了“启发”,后来的舒亶、李定等人发动乌台诗案,与沈括当时所为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