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3 13:57:56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题解】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本文正是写作者羁居黄州之时生活中的一个小情致小片段,表现了东坡当时生活的一种状态。张怀民,名梦得,又字偟佺。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注释】

①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城南。

②元丰:宋神宗年号。

③念:考虑、想到。

④遂:于是、就。

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⑦藻荇(xìng):水生植物。

⑧盖:句首语气词,这里指“原来是”的意思。

⑨但:只是。


【赏析】

此乃小文写心境之经典手笔,全文八十四字,无一处滞留做作,正可谓“行云流水”之笔法。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事写景抒情完全融于一体,简短文字却能描绘出一幅清朗境界,岂是小文?乃大手笔也。


欣赏此文之落脚点应在文末几句,即“何处无月色?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天涯沦落,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就看你有没有那份融入自然大美的心境了。对于那些汲汲于名利的人来讲,他们又怎么“闲”得下来呢?东坡此处之“闲”,乃是一种审美人生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