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远景楼记》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3 14:30:46
眉州远景楼记
吾州之俗①,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②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③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④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⑤,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⑥,以祀田袓,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⑦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⑧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⑨昔人岂弟⑩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従⑪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题解】
远景楼为北宋时期眉州人文气盛之景观楼,也为巴山蜀水一大盛景,始建于公元1078年,竣工于公元1084年。《眉州远景楼记》的写作缘由,苏轼这样交代:“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记。”黎侯即当时眉州知州黎希声,乃苏轼父亲苏洵之老友,为人刚正不阿,施政仁慈清明,深得百姓爱戴,远景楼即他主持建造。而时在徐州的苏轼,因眉州故土友人所求,为远景楼写记。
【注释】
①俗:风气,民风。
②合耦:二人合耕,泛指互助耕作。
③天圣:宋仁宗年号。
④耘:除草。
⑤漏:时钟。
⑥醴(Iǐ):甜酒。
⑦墉(yōng):城墙、高墙
⑧阙:同“缺”。
⑨耆(qí)老:老人。
⑩岂弟:和乐平易。
⑪従(cóng):同从。
【故事】
1078年,时任眉州太守的黎希声筑远景楼,请苏轼作文以记之。黎希声是苏洵的朋友,为官名声好,深得百姓敬重。北宋地方官任期多为三年,眉州百姓为了挽留他,联名请愿,让黎希声在眉州多待了三年。苏轼为他作文,理由充分。苏轼时为徐州太守,自然没见过远景楼,也不可能凭空虚构,于是话锋一转,落笔于眉州本身。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这是极高的评价。三代、汉唐皆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鼎盛的缘由,莫过于民风淳厚。而民风民俗,在苏轼眼中乃是治国安民的根本。
且看北宋眉州人,聪明,也好学;重视传承,也享受当下;有独立精神,也能团结协作。这片土地生活恬静,风俗淳厚,文气盎然。南宋大诗人陆游到此,大赞“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州能够孕育伟大的三苏父子,自然是有理由的。眉州远景楼始建于1078年,至1084年竣工,明清时毁于战火。今人重筑远景楼,屹立于风景秀美的东坡湖畔。
【赏析】
大哉眉州,苏轼以其深切的故乡之爱,为其故土之胜景——远景楼写下了流传千古之文,正可谓:人以楼记,楼以人名。昔鹳雀楼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滕王阁以王勃《滕王阁序》,岳阳楼以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苏轼之《眉州远景楼记》亦如是。
记中,苏轼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一揽眉州纯正敦厚的风土人情,歌扬了眉州官道清明、民风淳正、人文底蕴脉脉相传的传统,而“千载诗书城”之根脉更是蕴含其中。同时,人以楼记,苏轼笔毫间所流露的理想社会亦尽显吾土眉州。人文胸怀,东坡广阔,想先生欲归乡登胜景,揽天下风流于胸中之情怀历历在目。东坡爱乡、恋乡、思乡、赞乡之甚,行诸文墨莫过于这篇《眉州远景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