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徐州抗洪

悠悠乡间路 梦游燕子楼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4 12:04:43


  1078年春,徐州遇大旱。苏轼于石潭祈来大雨,到初夏,城外田园一片金黄。石潭谢雨,苏轼一路步行,对待天赐要虔诚,而走在舞动的麦浪间,感觉也美极了。五首《浣溪沙》,写出了中国传统的田园风光。“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馀力染夭红。”

  春雨润土,二麦丰收,苏轼满心欢喜,走在乡间小道上,“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问言豆叶几时黄?”无所谓辞藻,最质朴的语言带出了生动的诗境,就像土地中生长出来那么自然。“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依依呀呀的缲车,倚着古柳卖瓜的老农,苏轼喝了点酒,带着几分倦意叩开“野人”家门,讨杯茶吃。“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道逢醉叟卧黄昏。”乡村姑娘们,三五成群,争看苏使君风采,夏日的阳光点缀着她们的身影,那情态丝毫不比杭州粉黛逊色。

  道旁醉叟,独卧黄昏,潇洒自得,将天地美景没入自身,缓慢与悠然,是乡野田间的生活旋律。最后一首,“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此中人,即是百姓之友,也是田园之子,对应着苏轼从小的生活环境。诗意总在生机盎然处,这也是人类本能的向往。即便在技术主义盛行的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仍有人高唱《乡路带我回家》。

 

  五首《浣溪沙》,提炼出质朴与真实之美,怎么都读不够。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全文翻阅。

  再来说说苏轼在徐州的一次梦游。徐州名迹燕子楼有个凄美的故事,唐时,徐州尚书张愔有妾名为关盼盼,张尚书很爱这位妾,为其修建了燕子楼。白居易游到徐州,赴张愔家宴,见了关盼盼,赞其“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表示佳人美极了。两年后,张家衰败,张愔去世,众妾各自飞,唯盼盼感念旧时恩情,于燕子楼内清苦过活十余年,静静离世。白居易为之感动,作诗以记。苏轼夜宿燕子楼,梦见关盼盼,次日于楼内徘徊,写下著名的《永遇乐》: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记梦颇多,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便以一梦带出千古悲号。此次梦游燕子楼,凭吊关盼盼,也有对自身心境的感叹。佳人多情,便是阴阳相隔,而牵挂与思念常在。反观自身,二十多年仕途,行无定迹,居无定所,待他日归去,何人会“为余浩叹”?漂泊在外的人,常有这般愁绪,很自然的。当然苏轼多虑了,即使四海为家,而千百年来,“为之浩叹”者,也遍布大江南北。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这首《江城子•别徐州》,是苏轼离别词中极好的作品,行走四方,满怀离愁的人读着,往往要落泪的。